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敏感

【答案】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新闻工作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其直接着力点靠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又称“新闻鼻”、“新闻眼”。

2. “两报一刊”

【答案】“两报一刊”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两报”是指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一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文革中,“两报一刊”成为制造舆论的重要阵地。从1967年11月开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就联名发表社论、文章,这些社论和文章往往经过毛泽东的亲自审定,毛泽东的一些最新指示也主要通过这些社论和重要的文章公之于世,这些社论不仅全国各地的报刊要全文转载,广播电台也要全文广播,塑造、影响了文革时代的文风。

3. 动态消息

【答案】动态消息,又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4. 议程设置论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M.E. 麦库姆斯和D.L. 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该效果理论将注意力放在了大众媒体对受众认知的影响上,它研究的是人们“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夕; 它关注的是整个信息环境对公众的影响,而不是某条信息的微观影响; 议程设置研究提出,大众传播对于公众的环境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这对占据主导地位的有限效果理论是一个重要的修正; 它形象地说明了大众媒体、公众意见和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

5. 新闻根据

【答案】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新闻的基本特征“新近性”决定新闻传播客观事实必须要有根据或契机,而新闻根据就是新闻发布的依据和契机,它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在报刊上,新闻根据或是消息的导语,或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新闻根据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一篇新闻报道一定要有新闻根据,若是没有新闻根据就不成其为新闻。

6. 《万国公报》

【答案】《万国公报》是指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提摩太等。该报在内容上,用大量篇幅刊登时政评论,选录一周的《京报》,刊载商业行情,介绍科学知识; 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鼓吹西方思想改造中国,其目的是将中国完全置于西方的控制之下。《万国公报》的读者对象由基督徒扩大为鼓吹中国变法的社会各界人士,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对于维新变法的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该报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其目的是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殖民化的道路发展。

二、简答题

7. 简述事件性新闻对人的写作的几种情况。

【答案】事件性新闻写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有些事件是直接关系到人的安危的,这样的事件性新闻应当在人的活动、人的命运上着力做文章。一些灾祸报道,尤其不能忽视人的遭遇。这类新闻大多在导语中便要交待人的情况。

(2)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与灾祸等直接涉及人的安危、利害的事件不同,有些事件,在报道这样的事件时,记者应从事件与人这个角度,将采访与写作的视野加以延伸,告诉读者这件事与“你”有何切实的关系,以便引起读者关注。譬如报道本市举办的一次大型国际展览,新闻最好告诉读者,它会为本市的交通、服务等有关行业带来多少收益。报道一条城市高速路建成,也应说明它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哪些方便。这样,新闻与读者就会贴得更近些。

(3)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人的活动是新闻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事件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应当重视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一些成功的作品说明,事件性新闻中写人,文字未必多,关键是材料一一人物及其活动一一要典型。要选择那些寓意丰富、能够打动读者的材料来写。

8. 如何认识“再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答案】“再现”是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是以描写为基本手段的描写性消息的特点。

(1)各类新闻体裁都可以采用描写的手法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状貌。属通讯类的特写

更是以描绘见长。消息与特写的不同之处在于,描写性消息不是细描,而是简笔勾勒。就描写而言,区别主要在于繁简。

(2)描写性消息包括新闻素描、现场短新闻、视觉新闻、情景新闻,以及散文式新闻等,它们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特征均为描写。

(3)“再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基本功能是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 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 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

9. 什么是逆向思维找角度? 试举例说明。

【答案】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逆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突破老一套的模式。多一个角度就多一条出路。

例如:《中国记者》1995年第6期上有一篇采访心得,讲的是一个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往年化肥滞销,今年供不应求,农民要起大早,排长队买化肥。有人建议他在报刊上反映一下“买化肥难”的问题。他觉得这确实是一个角度,但反过来想一想,这个事实从另一方面不是说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舍得向土地投资了吗? 这是一个更新、更积极、更有价值的角度。

10.简述专访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要领。

【答案】(1)文体特征

①专访强调的是“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

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较,专访更注重采访手段,专访是正式访问,记者有备而来,事先怀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采访目的,多数采访是按预先准备好的既定方案进行。

②专访强调的是“专”,即非专不访:访专人、谈专题。

a. “专”在采访对象上

它是专门对“人”进行采访的,是事先经过选择的“特定的被访问者”、“专门的采访对象”。 b. “专”在内容上

即突出专题性,回答“特定的问题’夕; 突出专一性,某些侧面。

c. “专”在独家的角度上

专访所选择的被访问对象和所报道的内容,要有做专题的新闻背景或者特定的新闻价值。 ③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

一般专访有三个要素:被访者、记者、现场。通过这些要素营造一种记者、被访者、读者三方同在的时空效果,实现读者与被访者的“近距离交流”。

④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

记者以见证人的身份把读者带入现场,代表读者向被访者提问。专访中记者更加主动,主观色彩比较鲜明,一定意义上记者位于主角地位,引领和控制问题与采访过程。

⑤专访的结构以问答体为主。

专访文体是访问活动的实录,所以选择问答体为主要形式是顺理成章的。多数专访采取了显形问答体,有些专访根据报道效果的需要,也可以处理为隐性问答的散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