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73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答案】资本主义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己经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更是长期而曲折的,这是因为:
(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从世界范围来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会制度比旧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应当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迄今为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不是脱胎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脱胎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而经历了数百年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大批科技人才,有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大军,这种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在某一国家的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形势的形成,而这些条件的成熟需要很长的酝酿和准备时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的状况必然会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的主观条件更是不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体系内。正是革命条件成熟的不平衡、革命运动形势的高低潮相互交错,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4)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也小会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曲折甚至是倒退。
总之,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它毕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达到空前的、惊人的高度,资本主义不仅在企业内部实现了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而且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己经成为一个统一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国际间分下协作日益发展,使生产国际化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产的社会化迫使资产阶级在资本属性范围内,对生产关系做局部调整,从个人资本发展到股份资本,发展到垄断资本,又从一般垄断资本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
乃至国际垄断资本。
但是资本的社会化、国际化只改变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资本关系内部己经没有调整和变更余地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完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梗桔。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2. 产业资本循环的两个基本前提。
【答案】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各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存在,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3. 试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案】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2)相对剩余价值
①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4. 阐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一,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第二,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三,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就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来说,它是相对的; 就真理在这种条件下,反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实情况来说,是绝对的。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第一,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第二,人类己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绝对性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都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人们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5. 简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案】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