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是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以四部文学作品的序言和跋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验证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理论背景是:卡塔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以及彼得•纽马克的语义/交际翻译理论。本文对功能学派支柱理论的梳理展现了功能理论的网络关系,并且突出了该学派最具指导价值和创新意义的概念和观点。供分析的文本为九篇译序/跋,分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76年版前言、1995年版后记、1999年版译序,《飘》译序(1984),《天演论》自序、吴序、译例言(1996),和《唐璜》1978、1980版前言。论文试以系统有序、由浅入深的方式验证功能理论的可靠性。在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行的文本分析中,研究重点集中在区分参与翻译行为的各成员的角色上,通过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译者并非翻译行为的唯一执行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三个中译本无一是译者自发编译的结果。(2)发起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全面考虑政治因素,筛选可供翻译的原文。(3)授权人是翻译行动的组织者,他首先要选定合适的译者,再自行或通过与译者商议确立翻译任务的目的。(4)编者可通过编写序言/跋语来实现自己和其他翻译行动参与者的目标,并为目标文本读者怎样解读文本提供指导。(5)特殊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会直接导致翻译行为的发生,并对翻译目的产生政治影响。《飘》的前言作为一个例子展示了文本分析模型的具体程序。这一过程包括首先确定翻译目的,其次明确翻译任务,最后定位读者群,这一系列要素都在该前言中有清楚的体现。为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翻译功能,同时身为前言作者的译者采用了工具型翻译方法,具体来说可细化为异效工具型翻译方式。这一方针解释了为什么译者努力使原文更加适应于目标文化语境,和为什么没有采用文本形式对应的翻译。这一现象也揭示了一个规律:翻译理论的产生可能源自于译者的翻译实践,译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将翻译经验总结在译序/跋当中,这有助于将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关联起来。论文作者在分析《天演论》的译序时将对功能理论的分析向前推进了一步,总结出一套建立翻译纲要的机制,其要素包括文本类型、受众、翻译目的、策略、翻译纲要、功能。前四项要素的关系是递进的,其顺序不可逆。其中前三项直接确立了翻译纲要,而功能与纲要的关系是交互的。对《天演论》三篇序言的分析即遵循了这一机制,并细化了各要素所包含的子概念,最终反推出翻译纲要。对《唐璜》两篇序言的分析进一步解释了功能性翻译的有关概念。这两个文本是互补的,并非为做对比分析而存在。目的论模型中的抽象概念被还原到具体的社会情景当中,从对原文本的解读开始,解释了文化距离(指原文本世界、目标文本世界、现实世界两两间的距离)对翻译的影响,以文本预期效果作结。经过上述分析过程,功能理论系统的核心概念得到了验证。通过对翻译研究功能途径进行有序的检验,建立起一个系统的交互网络。以译文序言/跋语为研究对象的方法亦为文本分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