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873新闻传播业务之《广播电视新闻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字新闻

【答案】文字新闻是指以文字为主体,有时辅以图片资料或播音的新闻。文字新闻有两种形式:①整屏文字与口播新闻联袂播出,这是在新闻节目或栏目中的常见形式。整屏文字辅以同步播音时,听读一体,传播内容更加明了清晰,传播政令等严肃性新闻效果好。②24小时走马播映在其他节目画面下端,既争得了新闻传播时效,又不必打乱节目的正常编排; 可以随时插播重要新闻,显示了电视新闻的时效优势。

2. 预知新闻

【答案】预知新闻是指媒体事先知晓而去采集的新闻,如各种记者招待会、剪彩揭幕、各种会议等。这类新闻可以是沟通受众与政府(或新闻事发单位)的“桥梁”,也可以是某些机构对新闻媒介的利用。处理不慎,这类新闻往往变为人情新闻,表现出浓重的公共关系的影子和明显的灌输目的,这都是最易引起受众反感,影响传播效益的因素。

3.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4. 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记者在采访中,不向采访目标公开自己的身份,也不公开表明采访的目的。这种采访现在愈来愈常见于批评报道中。

5. 电视时政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时政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会见)动态及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它的报道范围。电视时政会议新闻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在其新闻节目里进行会议报道,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的重要渠道,是造成舆论、指导下作的必要手段。它是我国各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功的会议报道的实践表明,它是“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引起公众重视”的最直接的传播形式。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包括:①立足新闻、寻找角度,发掘观众需要

的信息; ②协调关系、沟通认识,创造良好的摄制前提; 积累素材,精心编辑,创造个性。

二、简答题

6.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运用倾听艺术有哪些基本形式?

【答案】倾听必须有它的对象一一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过程中,根据采访的具体情况,运用倾听艺术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1)个别交谈时的倾听。

记者要充分了解、细致深入把握新闻中的生动材料,一般来说,还是要靠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个别交谈,这种个别交谈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预约式个别交谈,这是指记者与采访对象预先约好的个别访间、个别对话,这种个别交谈非常方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个人只要约好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进行,限制很少。因为没有第三者在场,采访对象可以打消顾虑,无拘无束的畅谈,对记者来讲,单独面对采访对象,目标专一,便于提问,听得也更清晰、准确、详细,也能够充分同对方交换意见,启发对方把问题谈得更深入,并进一步挖掘采访对象的内』自世界,掌握到更具体、生动、传神的细节。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采访对象难以接受记者预约。这时,记者不妨“客随主便”,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从一定意义上讲,较之坐在办公室里一问一答僵化式交谈,会更自然、亲切、透彻些。

(2)开会发言时的倾听。

它可以用较少时间迅速集中线索和材料。大型、综合报道的采访若用此形式,节省时问的效果尤为显著。它能起到互相启发的重要作用。一人对材料一时回忆不出,知情者们稍加提示或启发,就可使记忆重回,茅塞顿开。几个人一起座谈时,一个人说得不正确不全面,旁人也可以对之补充、纠正。调查座谈会这一形式既可以缩短采访活动中验证素材的周期,又可以使当场得到的素材真实可靠,客观全面。

调查座谈会既然是个收益明显的采访活动形式,那么,作为调查座谈会主持人的记者,就必须掌握开好调查座谈会的技能,否则就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

①事先应发出“安民告示”,即记者应在采访前把座谈的内容、目的及要求告诉采访对象,以使其作好充分准各。

②要精心选择座谈人员。

③要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每次座谈会的人数十个人以内为宜,这个人数可以使座谈的议题谈得深,谈得透,记者也容易主持、调控。

④不要轻易下结论。开座谈会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甚至发生激烈争论,是常有的事,也是正常的事。

⑤要做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3)平时随时随地去听。

古语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随时进行采访活动,这样既方便、自然、无拘无束,又颇有成效。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条件,也无论参加人数的多少,只要处处留心,深入群众,可以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得到新闻。不少重大新闻和典型报道,最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