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844中国哲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太平经》
【答案】《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主要内容有:
①继承了老子之道与传统的天神信仰,重新构建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即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主张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
②为帝王治太平提出一套统治术,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治国方针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学说; 提倡封建道德观念和帝王统治术,理想目标是实现封建的“太平世道”;
③对于教徒的修养方法,提出了守一之道。并提出辟谷、服药、食气、养性等方术,并且重视符咒;
④提出善恶报应观念的承负说,告诫世人要行善积德。《太平经》对张角传播太平道、组织农民起义有所帮助和启发,对五斗米道也有一定影响,同时为后世研究中医史、道教史和农民战争史等提供了很多资料。
2. 通几
【答案】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4. 《老子》论有无
【答案】《老子》论有无是指《老子》这一哲学体系中的有无观。《老子》中言:“无,名天
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指天地未分时一的原始物质存在的总体,是“有”即存在。道生一,即“有”生于“无”实际上“道”与“无”同义,两者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上的“绝对”。《老子》又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认为“有”之所以能为利,是因为存在“无”。“有”、“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
5. 无名
【答案】“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 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6. 心统性情
【答案】“心统性情”是朱熹提出、用来表示心性情三者关系的观点。其包含两层意思。 ①统就是“兼”、“包”的意思,即心的内容包含这两个方面,心是意识活动的一个总体、主体;
②就是“主”,心主情,是指心作为主体对情感有主宰作用,能够引导控制感情。
但是,心主性却不好理解,朱熹认为,虽然性表示人的道德本质,但是这种道德本性的表现却是要通过心来实现的,心修养的程度决定性能否正常地得到发挥表现。因此,我们要努力保持心的“中”的状态,使其凝聚、专一,不受外界干扰,这样性才可以顺利地作用于人的现实思维。这就是心主性的内涵。“心统性情”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统称。
7. “独化”
【答案】“独化”是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天地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变化,皆各自独立,都是无条件无原因的。《庄子·大宗师注》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如果要寻求事物生化的原因与条件,那么原因之前还有原因,条件之外还有条件,推致必将无穷无尽,因此说:“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虽然表面上万物相互之间“玄合”但实际上万物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事物各自“独化”相互间没有转化的关系。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否定造物主的合理因素,但它也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倾向。
8. 晏婴论和与同
【答案】晏婴论和与同是指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提出的“去同取和”的观点。在与齐景
公的一次对话中,齐候认为臣子梁丘据与他之间是“和”的关系,晏婴则认为只能称作是“同的关系”。晏婴先以调羹、音乐作比,后就君臣关系指出:国君认为可以的,臣下禁言不可以,能使可以更加完备;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谓之和。而梁丘据是这样的: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就好像用水来调和水,琴瑟总弹一个调子,是谓同而非和。晏子认为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各种力量只有并存共处,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才能够实现和谐。
二、简答题
9. 简述陆九渊的义利之辨。
【答案】义利之辨是儒学实践论的重要内容,孔子以义、利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孟子更重视义利之辨。汉代董仲舒则强调道德动机中义的优先性和绝对性,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义利之辨,实际上也就是公私之辨,这涉及行为个体的道德选择问题。
(1)“利”常常表现为多种形式,在陆九渊看来:“浅之为声色嗅味,进之为富贵利达,又进之为文章技艺。”陆九渊不单单强调道德本心的确立、意志的自立,他还注重在事上磨炼,在具体的行为中辨析义利,这样道德行为才能得到切实的落实。
(2)陆九渊认为,一个人的行动是由其思想决定的,而思想又是由人们平日所习决定的,所习又由其志趣和动机决定。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表面上,而在于其志趣和动机是否纯正。在科举的时代共同读圣贤书,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则不能说他是一个君子。陆九渊的这种主张实际上并不是要反对功业,而是要说明:一个人即使建功立业,也要先明本心,志在天下国家,没有利己动机,即“辨志”。
10.郭象是如何看待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
【答案】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
(1)名教是自然的体现
名教是指名分教化,是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与道德规范; 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它是道的特质与法则。针对此问题,当时人们或推崇自然,或护名教,多把它们看做是相互对立与相互排斥的。郭象则一方面肯定自然,另一方面又把名教看做自然的体现,这样就把自然与名教等同起来。
(2)本用一体
在本与用的关系上,郭象着重强调两者不可相离的一体性。他认为,“名教”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人的本性的“自然”发露也必定与“名教”相符合。“仁义”之类的道德规范完全是人的本性,只要任其发露就可以了; 认为“仁义”并非人的本性,完全是不必要的忧虑。他以牛不辞穿鼻、马不辞络首是牛马本性中就具有的作为例子,来说明“仁义”即在人的本性中。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是借助于外力的名教规范,其实是存在于自身的自然本性之中。因此,服从于仁义等名教规范,当然是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他进一步分析说,人与物都各有其与生俱来的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