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两次转型

关键词:民主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模式,转型

  摘要

  当代世界诸多国家政治发展模式转型的现实,吸引了政治发展学者的密切关注。50、60年代以来,流行一时的传统政治发展理论因其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严重的意识形态倾向和狭隘的经验研究方法等诸多局限性,已经不足以解释当今政治发展模式转型的动力、进程和前景。本文在批判继承传统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转型理论这一新的分析工具,从转型国家向民主过渡是政治发展模式的"自我转换"的视角,就20 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选择和模式转换问题进行分析,以便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模式建构、价值取向和未来远景做出科学的理论探讨。   本文除引言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国际背景。论文把视野定位于民主化这一全球背景,运用转型理论对全球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进行探讨。论文从民主政治模式的国家及模式分类、民主政治模式建构与发展的特点、民主政治模式普世化的原因与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民主化是世界多数国家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一基本问题。尽管人们关于民主的内涵界定各异、民主政治模式存在多样性,但建构民主政治模式,由专制到民主、由不完善民主到完善民主的政治转型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政治发展的普遍途径,中国亦不能例外。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体和核心。论文通过两次转型的比较分析诠释了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从专制到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第一次转型。文章首先对转型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指出辛亥革命仅实现了由专制到"观念性民主模式"的转型,新中国的成立才真正实现了由民主模式替代专制模式。其次,梳理了转型的性质和途径。这次转型是一次社会制度的替代性转型,革命是实现转型的必由之路;根据地政权建设是实现红色政权由" 非法"到"合法"、由地方到全国顺利过渡的制度安排;"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是政权更替的战略途径;"政治动员"是转型的动力机制。再次,概括了转型的内容,即由专制向现代民主模式的转变;国家权力主体由精英转向人民;由一党独裁转向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三个方面。最后,评价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论文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必须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实现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型。   第三部分,阐述了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型。论文首先对转型的国内、国际背景进行了论述,指出民主与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两大基本原则,第二次转型的取向只能是建构更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民主模式。其次,分析了转型的性质和途径。第二次转型是一次社会结构性转型,改革是转型的必由之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实行渐进式改革五个方面。再次,对转型的内容做了归纳与总结,这就是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由权力过分集中转向权力配置合理化;由人治转向法治;由理想民主转向现实民主;由政治民主转向全面民主。最后,预测和评价了转型的目标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与其他民主实践模式的相互关系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是党际权力配置模式;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机关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是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落脚点与归宿。论述了两次转型对中国与世界的意义。指出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两次转型对中国与世界政治发展均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次转型的成功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中国进入了更高类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态。第二次转型的实现将会使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适合国情和时代精神。两次转型对世界民主化进程亦做出重大贡献,它将为世界政治的民主化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