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民群众
【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 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1)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新经济政策
【答案】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2)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3)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4. 剩余价值
【答案】(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2)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
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5. “两个必然”
【答案】“两个必然”指的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6. 辩证法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指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7. 商品经济
【答案】商品经济是指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8. 物质与意识
【答案】(1)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意识是指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小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二、简答题
9. 简述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
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2)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②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说,社会革命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力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社会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和革新,不断巩固、完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10.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演进。
【答案】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中,生产资料的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是一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是一种私人资本家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的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发生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①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国有制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由于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
②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1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案】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和基本观点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线发展。
(2)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