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辨析题
1.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因为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来衡量的。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研究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基本原则。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
2.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平均利润率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这实际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
一方面,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人口过剩、对外贸易等。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总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实际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是因为,资本积累与有机构成的提高是相伴而生的,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地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积累的不断增大、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又会进一步造成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为了减少这种压力,资本家只得更多地积累。正是这样一种机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又不断加剧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二、简答题
3. 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答案】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基本关系如下:
(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
据,反映着社会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它决定着某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一式,是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表现在:
①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要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都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经济体制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还受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要为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服务,合理的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将阻碍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③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系统的范畴。经济制度属于本质关系层次,它是某一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生产关系本质属性的结合。经济体制属于经济运行关系的层次,它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表现在:
①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经济制度强调经济利益关系,经济体制强调经济组织关系。
②二者反映的层次不同。经济制度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的所有制关系,而经济体制反映的是社会经济中较为浅层次的关系。按照经济制度的规定性,可以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区分为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等; 按照经济体制的规定性,可以把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经济体制区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③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有不同样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4. 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与客观依据是什么?
【答案】(1)对外开放的含义
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它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
(2)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①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当一国国内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交换就要突破一国的界限,产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这一原理指出,世界上劳
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即使在各个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②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随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国际价格。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国际价值也就是国际市场价值,它的货币表现就是国际市场价格。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必须遵循国际价值规律,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是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3)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
①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人市场。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
②对外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开放前山于错误的认识,搞“外围一中心论”,自我封闭,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极低。十一届一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出口总额大幅度上升,历史与现实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
③对外开放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第二,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第四,有利于加快发展和走向现代化进程。
④对外开放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日益广泛,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主动地位,我们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5. 如何理解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基本特征?
【答案】(1)现代企业制度即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其核心是其法人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的法人产权制度的确立,产生了两个相对于古典企业的质变结果:
一是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发生彻底分享;
二是资本社会化导致企业规模扩大,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管理层级制”,即企业层级组织包含两个以上决策层级,在企业的高、中层级的决策者之间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决策分工体系。
构成现代企业制度要素主要有法人产权制度、法人治理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管理层级制度等。其中法人产权制度是基础,法人治理制度是核心,有限责任制度是保障、管理层级制度是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