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细胞生物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吞作用(endocytosis )。

【答案】内吞作用,又称入胞作用,是细胞将胞外的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转运到胞内的方式。当被转运的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靠近细胞膜并结合于细胞表面后,膜逐渐内陷将其包围,形成吞噬小泡进入细胞内。根据入胞物质的性质及大小,可将内吞作用分成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两种类型。而根据内吞物质是否4专一性,又可将内吞作用分为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非特异性的内吞作用两种情况。

2. 通讯连接

【答案】通讯连接是指以细胞之间建立的连接通道为基础的细胞连接方式,这种通道既使细胞之间彼此结合,又介导细胞之间的通讯联系,即依靠某些亲水分子或离子在通道间的流动沟通信息。例如,广泛存在于人体及动物各种组织间的间隙连接、神经细胞间的化学突触和植物细胞中的胞间连丝等都属于通讯连接。

3. 随体

【答案】随体是指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染色体节段,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位于染色体末端的随体为端随体,位于两个次缢痕中间的为中间随体。随体主要由异染色质组成,含高度重复的DNA 序列,不具有常染色质的功能活性。

4. 选择素

【答案】

选择素

之间的识别与黏着。已发现

5.

【答案】

分离样品的方法。

在这种离心分离方法中,要用介质产生一种密度梯度,这种密度梯度覆盖了待分离物质的密度,这样,通过离心使不同密度的颗粒悬浮到相应的介质密度区。在这种梯度离心中,颗粒的密度是影响最终位置的唯一因素,只要被分离颗粒间的密度差异大于1%, 就可用此法分离。

6.

【答案】的中文名称是凋亡小体。凋亡小体是指细胞凋亡时,核染色质断裂为

第 2 页,共 29 页 是一类属异亲型、依赖选择素、的,

胞外部分具有高度保守的凝集素选择素和 选择素等。结构域,特异性识别其他细胞表面寡糖链末端糖基配体。主要参与白细胞与脉管内皮细胞

的中文意思是等密度离心,是指根据被分离样品的密度差异来

大小不等的片段,与某些细胞器如线粒体等聚集在一起,被反折的细胞膜所包形成的结构。从外观看,细胞表面产生许多泡状或芽状突起,随后逐渐分隔,形成单个的凋亡小体。

7.

【答案】内体:内体是膜包裹的囊泡结构,有初级内

胞核。内体膜上具有和次级内

体之分,初级内体通常位于细胞质的外侧,次级内体常位于细胞质的内侧,靠近细质子泵,使其内部为酸性。初级内体是细胞胞吞作用形成的含有内吞物的膜囊结构。在次级内体酸性条件下,受体同结合的配体分裂,重新循环到细胞质膜表面或高尔基体反面网络,前溶酶体是一种次级内体。

8. 染色体

【答案】

染色体

物质的形态单位。

是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期,染色质进一步紧密包装而成的遗传

二、简答题

9. 将某动物细胞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去核的体细胞之中,然后其余实验步骤完全按照动物克隆的方式,问能否培育出一头克隆动物来? 为什么?

【答案】(1)不能。

(2)因为要从一个细胞培养成一个完整的机体,这个细胞应当是全能性的细胞,而一个细胞之所以具有全能性,是因为其细胞质中存在着各种细胞质成分,即决定子,通过不均一的分配到子代细胞中,从而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分化,形成机体的各种组织。将动物细胞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去核的体细胞之中,因为细胞分化潜能逐渐受到限制而变窄,体细胞是由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细胞逐级分化而成的终末分化细胞,因此体细胞的显然不含有诱导子代细胞向组成机体的各个组织分化的胞质成分,所以不能培育出一头克隆动物来。

10.核糖体上有哪些与蛋白合成有关的结合与催化位点? 各自发挥什么作用?

【答案】(1)与

(2)与新掺入的氨酰

(3)与延伸中的肽酰

(5)与肽酰的结合位点; 的结合位点-氨酰基位点,又称A 位点; 的结合位点-肽酰基位点,又称P 位点; 的结合位点-E 位点; )的结合位点; (4)肽酰转移后与即将释放的(6)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位点; 从A 位点转移到P 位点有关的转移酶(即延伸因子

(7)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其他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终止因子的结合位点。

11.核被膜在细胞周期中的崩解与装配有什么特点,如何通过实验证实?

【答案】在细胞周期中,核被膜有规律的解体和重建。通过胆碱标记培养变形虫,将标记后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变形虫中,追踪一个细胞周期,发现放射性标记平均分配到子细胞的核

第 3 页,共 29 页

被膜中,说明旧核膜参与了新核膜的构建。

12.根据信号假说,膜蛋白(单次和多次跨膜)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膜蛋白的跨膜形成主要是由停止转移信号及其数量决定的。新生肽上是否含有停止转移信号决定了新生肽是否全部穿过内质网膜,成为内质网腔中的可溶性蛋白还是成为膜蛋白。端的信号序列和内含信号序列都可作为起始转移信号,但端的信号序列是可切除的,而内含信号序列是不可切除的。膜蛋白的跨膜次数是由其内含信号序列和停止转移信号序列的数目决定的,这些信号序列都是多肽链中的疏水氨基酸区。因此,根据多肽链中疏水氨基酸区的数目和位置可以预测其穿膜情况。另外,由于膜蛋白总是从胞质溶胶穿入内质网膜,并且总是保持信号序列中含正电荷多的氨基酸一端朝向胞质溶胶面,因而相同蛋白质在内质网中的取向也必然相同。结果造成内质网膜中蛋白质取向的不对称性,并由此决定了该蛋白质在其他膜结合细胞器的膜结构中的方向。

13.常用的载体有哪些?其特点如何?

【答案】(1)常用载体的种类

载体是指在基因工程重组DNA 技术中将DNA 片段(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的一种能自我复制的DNA 分子,常用的载体有细菌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2)常用载体的特点

①在宿主细胞中能保存下来并能大量复制;

②有多个限制酶切点,而且每种酶的切点最好只有一个,如大肠杆菌PBR322就有多种限制酶的单一识别位点,可适于多种限制酶切割的DNA 插入;

③有一定的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如大肠杆菌的PBR322质粒携带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就可以作为筛选的标记基因。

14.简要叙述披网格蛋白小泡形成和运输的基本过程及参与的因子。

【答案】(1)披网格蛋白小泡形成和运输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①被膜小窝的形成:网格蛋白被膜小窝是披网格蛋白小泡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体。在胞吞过程中,吞入物(配体)先同膜表面特异受体结合,然后,网格蛋白装配的亚基结合上去,使膜凹陷成小窝状。由于这种小窝膜外侧结合有许多网格蛋白,故称为网格蛋白被膜小窝。它大约在一分钟之内就会转变成被膜小泡。

②披网格蛋白小泡的形成:在形成了网格蛋白被膜小窝之后. 很快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小泡,即披网格蛋白小泡,小泡须在发动蛋白的作用下与质膜割离。由于此时的小泡外面有网格蛋白包被,故称为被膜小泡。

③无被小泡的形成:披网格蛋白小泡形成之后,很快脱去网格蛋白的外被,成为无被小泡。在真核细胞中有一种分子伴侣

于披网格蛋白小泡的装配。

第 4 页,共 29 页 催化披网格蛋白小泡的外被去聚合形成三腿复合物,并重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