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26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风、雅、颂”由音乐而得名,风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音乐曲调,“雅”主要是,“颂”主要是_______。

【答案】朝廷正乐; 宗庙祭祀之乐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2.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_______)、白朴和马致远。

【答案】郑光祖

【解析】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3. 萧统所编《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的是从先秦到_______代的作品。

【答案】梁

【解析】《文选》为南朝梁萧统编选的先秦至梁的诗文总集,分为三十八类,共六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4. “谈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出自_______的散曲。

【答案】王和卿

【解析】“谈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出自元代王和卿的散曲〔仙侣·醉中天)《咏大蝴蝶》。此曲用语夸张,构思奇特,极具滑稽诙谐之趣。

5. 宋代“西昆派”以_______编的《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

【答案】杨亿

【解析】由杨亿所编著的《西昆酬唱集》得名,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西昆体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艺术上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

6.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先秦历史散文_______。

【答案】《战国策》

【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7. _______,江清月近人。

【答案】野旷天低树

【解析】出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 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一个“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 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8. 宋元“说话”的“四家”是小说、说经、_______、_______。

【答案】讲史、合声(生)

【解析】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小说家是“说话四家”中艺术技巧最成熟、最兴盛的一家,小说家的话本通常称为“小说”,都是讲说短篇故事,一次或数次讲完。讲史家的话本通常称为“平话”,讲史以讲说前代史书文传,朝代更迭,历史战争为主,题材广泛,一般篇幅较长。“说经”主要讲说佛教经典和人物故事,也包括民间关于参禅悟道的题材。“合生”以讲说当世故事为主,篇幅较短,一般一篇只讲说一个故事。

9. 南齐时期,在沈约、周额等人的倡导下,许多诗人开始将新发现的汉语四声的规律运用于诗歌创作。同时还吸收了魏晋以来日渐发展的骄偶形式,发展出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史称_______体,又称新体诗,这是_______的雏形。

【答案】永明体; 近体诗

【解析】永明体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永明体以前,诗坛上流行的是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唐代以后,形成了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这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这近体诗的雏形,就是新体诗,即永明体诗。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即将出现。

10.《山石》是唐代_______的七占代表作。

【答案】韩愈

【解析】《山石》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诗题为“山石”,但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

11.所谓_______,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答案】边塞诗

【解析】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源远流长,但其繁荣却在唐代,以盛唐为最。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包括王之涣、王昌龄、崔颢、李欣等诗人。

12.南朝乐府民歌多用谐音双关这一手法来传情达意。《西曲歌·青阳渡》“碧玉捣衣砧,七宝金莲杵。高举徐徐下,轻捣只为汝”这四句诗的后两句中,运用了谐音双关手法的应该是_______这个词组,它双关的应是_______一词。

【答案】轻捣; 倾倒

【解析】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 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二、简答题

13.《古诗十九首》是什么时候的作品,收入何书? 其中《行行重行行》一首具体写的什么?

【答案】(1)《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的作品,最早由是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2)《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是一首反映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①本诗的主人公和其丈夫感情很深,但因为种种原因又不得不远远分开,难以会面。她既担心丈夫在外地发生变化,又忧虑自己年华会很快消逝。当种种忧愁感伤都无法排遣时,她却努力把这一切抛开,深情祝愿游子在外多加保重,因而主人公的多情温柔和善良形象相当感人。

②诗歌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

《行行重行行》一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以及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此诗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全诗离合奇正,不迫不露、句意平远,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14.举例说明苏轼诗如何体现出“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瓯北诗话》)的特色。

【答案】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1)说理中显趣味,以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