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824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824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2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824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21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824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38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824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54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824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69
一、概念题
1. 《叻报》
【答案】《叻报》是由薛有礼创办的华文报纸,该报设社论、国内外新闻、政府公报和广告等栏目,是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出现较早、寿命最长的华文日报,一直出版到1932年停刊,历史长达近51年,在海外华文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报纸对开启华人社会风气,推广中华文化起了重大的作用。《叻报》在政治上偏于保守,内容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加坡早期华人社会的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2. 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答案】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1862年2月4日一1920年5月30日),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大学毕业后开始环游世界,他整理一路的日记和照片,出版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噪,并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首席记者。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1912年,莫理循辞去《泰晤士报》的工作,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出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薪水。莫理循在政治顾问这个职位上一直做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时期。莫理循文库东渡后,1924年岩崎久弥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东洋文库。几经扩充,今天的日本人称它是“东方学家的麦加”,而中国人却只能东渡日本去利用莫理循藏书。这段历史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的“伤心史’夕,成为中国学者心中的一大憾事。
3. 《光明口报》
【答案】《光明日报》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创办的机关报。1949年6月16日创刊于北平,为对开4版综合性报纸。首任社长、编辑分别是章伯钧、胡愈之。1953年1月改组成为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华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合主办的报纸。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传播国内外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文教界、统一战线方面的动态、成绩和经验。以多种学术专刊见长。《史学》、《文学遗产》、《哲学})等专刊,为繁荣学术提供了重要园地。
4. 《新中华报》
【答案】《新中华报》的前身是创办于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1937年1月改用本名,期号续前。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该报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兼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主要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发行,直至1941年停刊。
该报积极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发表了大量社论、重要评论和中
共中央的通电、文件等,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以及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的一些有关时局的重要文章,都曾在该报发表。
5. 《新生报》
【答案】《新生报》是台湾省政府的机关报,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创刊,是当时台湾各报中读者面最宽、订户最普及的一份报纸,内容多以本省的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为重点,1949年成立新生报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将南部版更名为《台湾新闻报》单独发行。
6. 观点的自由市场
【答案】“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西方自由主义新闻学中的一个理论。最早是由英国政论家、文学家约翰·弥尔顿提出的,后经美国政治家托马斯一杰斐逊以及英国政治家约翰一米尔发展改进。弥尔顿认为真理是通过各种意见、观点之间自由辩论和竞争获得的,而非权力赐予的。必须允许各种思想、言论、价值观在社会上自由的流行,如同一个自由市场一样,才能让人们在比较和鉴别中认识真理。“观点的自由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观点的自我修正”理论后来称为自由主义新闻学的理论根基,也是西方新闻自由的理论根基。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责任理论的修正,但至今仍对西方新闻界产生着强大而持久的影响。
7. 《经济日报》
【答案】《经济日报》是1983年元旦由《中国财贸报》改版而成的一份报刊。在总编辑安岗的主持下,《经济日报》势头强劲,发行量在创刊初始即保持在百万份以上。1984年,邓小平为该报题写了报头。《经济日报》发展为由国务院主办的以经济宣传为主的综合性全国性中央级党报,成为国务院指导经济下作、发布各项经济政策的重要舆论阵地,在国内外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8. 《文萃》周刊
【答案】《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年6月由黎澎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9. 《有所谓报》
【答案】《有所谓报》全称《唯一趣报有所谓》,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纸,1905年6月由郑
贯公创办。该报取名“有所谓”是因为郑贯公等人看到“故国濒危”,决定要“抒救时之策,鸣警世之钟”,再不能“无所谓”了。该报是一张通俗小报,内容分庄谐两部分,言论激烈。该报创刊之时,正值反对美国华工禁约运动的高潮,遂全力投入这一斗争,无情揭露美国残害华工的暴行,大力宣传抵制美货,销量跃居香港报纸的首位。
10.《益闻录》
【答案】《益闻录》是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办的中文刊物。主编。它以时事新闻为主,每期只有一两篇传教的文章。闻汇报》,每周出两期,1899年第100期起简称《汇报》,1879年3月16日创刊,初为半月刊,后改周刊,李林1898年8月17日与《格致新报》合并,改名《格致益并分别出版每周两期的《时事汇录》和每周一期的《科学杂志》。在政治倾向上。它公开维护法国殖民利益。1912年改出《圣教杂志》。
二、简答题
11.简述“鸳鸯蝴蝶派”流行原因
【答案】(1)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在革命的果实被篡夺后,一部分人的革命理想渐渐破灭,对前途丧失信心。“鸳鸯蝴蝶派”,即是在这个特殊年代产生的一种文学流派,它的大本营在上海,领地则在报纸的副刊上,其成员都是一些既有较高的古典文学素养,又谙熟租界洋场生活的知识分子。
(2)在袁世凯的高压和黑暗统治下,办报论政,有诸多风险,许多私营报纸为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避开政治漩涡,另谋生路。故一些大报的副刊也走向消闲道路,走“鸳鸯蝴蝶”道路,借“鸳鸯蝴蝶派”作品缠绵J 啡恻的内容,来迎合小市民读者的消闲需要,以此为报纸招徕更多的读者,从而获利。
12.财经新闻媒体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家经济以加速度的方式融人世界经济大潮中。经济生活的活跃,使得社会对于国内国际经济信息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媒体审时度势,财经新闻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
(1)财经新闻媒体的大量出现
2001年称为中国财经媒体年,在这一年的媒体报道中以经济、财经信息为传播主题的占了大多数。从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各报业集团开始大量创刊发行专业类财经报纸,改变了以往仅依靠综合类口报财经版进行财经新闻报道的状况,形成了一批新兴的专业财经报纸和杂志,其中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和《财经》为典型代表。同时,区域性的财经类报纸也大量出现,与全国性财经报纸瓜分本地市场。电视方面,2002年央视二套将频道宗旨定为“经济、生活、服务”,对经济栏目进行改版,开始朝着经济频道方向发展; 2004年10月20日,二套全面改版。全新的经济综合频道(CCTV-2), 强调“大经济”概念,多角度、全方位、多形式地满足社会不同经济实体的经济资讯需求。紧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