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824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强学报》

【答案】《强学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8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创办,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由徐勤、何树龄主编,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该刊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强学报》的办报宗旨。《强学报》还不用大清年号而用孔子纪年,借以“托古改制”。该报的出版引起了顽固派的恐慌,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后,上海强学会也被两江总督张之洞解散,《强学报》只出版了3期就夭折了。

2. 《出版法》

【答案】《出版法》是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12月颁布的一项新闻出版法令。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和印刷物都做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对出版物的创办、发行、刊载做了苛刻的限禁规定,还在实质上推行出版前的预检制度。其目的在于限制新闻出版自由,使袁世凯政府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该法于1926年1月被北洋军阀废止。

3. 《华商报》晚刊

【答案】《华商报》晚刊是一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该报创刊于1941年4月8日,日出对开一大张,在廖承志的主持下,由邹韬奋、茅盾、范长江、夏衍、乔冠华、金仲华、胡仲持等7人筹办,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2月12日停刊,仅出版了8个月。《华商报》在宣传上以团结抗日为宗旨,创刊开始即连载邹韬奋撰写的长篇纪实报告《抗战以来》,3个月内共发表70余篇。

4. 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答案】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1862年2月4日一1920年5月30日),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大学毕业后开始环游世界,他整理一路的日记和照片,出版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噪,并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首席记者。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1912年,莫理循辞去《泰晤士报》的工作,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出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薪水。莫理循在政治顾问这个职位上一直做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时期。莫理循文库东渡后,1924年岩崎久弥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东洋文库。几经扩充,今天的日本人称它是“东方学家的麦加”,而中国人却只能东渡日本去利用莫理循藏书。这段历史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的“伤心史’夕,成为中

国学者心中的一大憾事。

5. “皇甫平”评论

【答案】“皇甫平”评论是指1992年初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系列评论文章,是由《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与评论部负责人等合作写成的。这些陆续见报的署名“皇甫平”的评论相互呼应,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邓小平在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开放新思想,形成了一个鲜明推进改革开放的完整的舆论先导系列。

6. 小报

【答案】“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报头和固定名称。它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报道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禁止刊载的新闻和文件,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但由于它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以受到了查禁。

7. 《解放》周刊

【答案】《解放》周刊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出版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1937年4月24日创刊,16开铅印,后改为半月刊。该刊辟有时评、论著、翻译、通讯、文艺等专栏,中央领导同志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周恩来、博古等都在该刊上发表文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宣传和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起到了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1941年8月,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解放》周刊停办,共出版134期。

8. 《中外新报》

【答案】中国人最早的自办报纸。前身是《香港船头货价纸》,于1857年11月3日创刊,仔刺报馆印刷。该报形式上有两大特征:一是采取现代报纸小型版的形式出版,每份只出一张。首次打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来我国早期报刊书册式的形式。二是两面印刷,是我国最早采用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65年初,《香港船头货价纸》改名为《中外新报》。1873年,《中外新报》发展成为日刊报纸。1919年最后停刊。

9. 《星岛日报》

【答案】《星岛日报》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大报。1938年8月1日由胡文虎创办,聘请进步人士金仲华任总编辑,羊枣为军事评论员,还约请作家夏衍、沙汀等经常为其副刊《星座》写稿。该报积极宣传抗日,笔锋犀利,生动活泼,赢得国内外读者赞誉,一度成为香港地区宣传团结抗战的进步新闻阵地。香港沦陷后,一度停刊。1945年复刊后,由胡文虎的儿子胡好主持。该报消息齐全,专栏、副刊适合知识分子趣味。它还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台湾地

区设航空版。

10.史量才之死

【答案】史量才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他早年曾任《时报》主笔。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大报。1927年,史量才买下《时事新报》,1929年又从美国人福开森手中购进《新闻报》大部分股权,从而成为上海报业巨擎0“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政治态度发生很多转变,主持《申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申报》的改革及其对国民党政府的公开批评,遭到了国民党的嫉恨。1934年11月13日,蒋介石亲自下令,派特务枪杀了史量才。

二、简答题

11.评析“四人帮”控制下的写作组(大批判组)。

【答案】(1)“四人帮”控制下的写作组及其活动

大型的写作组是“四人帮”在舆论宣传上的一支别动队,他们操纵主持的写作组主要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笔名梁效或梁小章),上海市委写作组,中共中央党校写作组(笔名唐晓文)以及江青在文化部的写作班子。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署名“梁效”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写作组。这两个写作组中不乏有能力有才干的大学者。这些写作组异常活跃:

①1974年1月,在王洪文、江青的建议下,中共中央转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由此展开“批林批孔”运动。

②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四人帮”控制的写作组,还在北京、上海的报刊上发表多篇影射性文章,其中《光明日报》在2月13日头版刊载的《孔丘之忧》(署名“高路”,实即梁效)公然写道:“让旧制度的‘哭丧妇’抱着孔丘的骸骸去忧心如焚,呼天号地吧。”

(2)简析“四人帮”控制下的写作组

在这场影射攻击周恩来总理、吹捧江青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四人帮”操纵的写作班子成为制造舆论的得力工具。其写作组撰写了大量的影射文章,对中国历史断章取义,肆意歪曲,牵强附会,假借“批林批孔”,批儒捧法,千方百计为“四人帮”夺取最高领导权制造舆论。这些写作班子以多种笔名发表文章,还直接干预新闻宣传,以致出现“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奇特现象。在一片批判声中,全国大报小报一个面貌。

12.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法制工作的发展历程。

【答案】改革开放之初,有关新闻法规的建设也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等机构先后就新闻宣传工作、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方面,制定、颁布了大量法律、法规和条例,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1)1978年11月1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要大大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文章,作者之一是现在大家熟悉的社会学家李银河。文章回顾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权利受到践踏的情况,提出要制定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自此开启了中国传媒法制建设的漫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