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舆论的形成过程。

【答案】舆论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问题提出。分散的公众成员意识到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人物、问题等,即舆论意识的客体开始被列入公众关注范围、提上公众讨论议程。

(2)社会讨论。特定的公共事务被列入议程后,分散的公众成员开始就其公开发表个人意见,公众之间(包括个人、群体、组织、团体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平等的、充分的、交换意见的过程,也是舆论形成的开始。

(3)社会协调(意见整合)。分散的个人意见并不是舆论,必须经过讨论,把大量的、不一致的、散落的意见,通过选择、吸收、扬弃,进行集中、归纳、综合,最后形成一个集合性的基本一致的意见,也就是经历一种有效的意见整合,形成舆论内核。这是一个在公众成员间充分对话、共同探讨基础上协调一致的社会互动过程。

(4)公开表达。一致性的意见或态度形成,还必须经过一定渠道,借助公开的传播媒介向社会表达,才能成为最终的公众舆论并作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没有公开的意见表达就没有舆论,它是舆论最后形成的标志。

2. 简要评述新闻把关人理论。

【答案】(1)把关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和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下的过程就是把关。

①“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0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 )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②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包括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3)“把关,,过程的实质

①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②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③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3.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答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素质:

(1)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

新闻工作是一个艰苦的工作,也是一个有风险的工作。新闻工作会造就一批而且也需要一批在社会上有名气的记者,但新闻工作也同样需要有更多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无名英雄。新闻工作的这一特点,就需要任何一位立志从事新闻工作或正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的同志十分热爱党的新闻工作,需要有一种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党和人民利益而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

(2)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方针政策是搞好宣传报道的一个依据,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开展宣传工作。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休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但要在实践中去考察它执行的情况,而且还要从理论上去正确理解它、把握它,然后才能恰如其分地宣传它。

(3)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

新闻事业必须真实地、迅速地反映现实的变动,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始终与实际、群众保持经常的联系。在新闻工作中,和实际保持联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蜻蜓点水”,关起门来想点子,凭着经验吹路子,跑到下面找例子.这种联系只是表面上的接触,并不叫“深入”。这是新闻、评论中平庸之作的致命伤。另一种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长年累月地深入下去,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了解现实的变动,反映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创造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意见、呼声。后者才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好作风。

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还改造了自己的世界观,增强了对群众的感情,产生了真诚地为群众服务的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与读者共悲欢哀乐、甜酸苦辣,打成一片,真正成为群众的耳目喉舌。邹韬奋以他在《生活》周刊上的小言论出名,这个小言论最大的特色就是抓住了群众当时最关心的问题,而且以最通俗的群众语言像朋友谈心那样来写作。

(4)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

在目前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媒介急需一批学者型的或称专家型的记者、编辑。这批记者、编辑应有广博的知识,又在某一专业,如金融、经济、法律、农业、体育等领域有一定的造诣,成为里手行家。尤其在报纸的深度报道、电台的新闻透视等栏目中更需要这样的学者型记者、编辑。

(5)有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一名编辑、记者,不仅应该精通一行,而且应该样样都能拿得起来,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包括各种新闻体裁,如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调查报告等。新闻工作的实践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一专多能的记者、编辑来。

当传媒进入数字化时代,更需要有一专多能的记者编辑,而且一专多能有了新的内涵。数字化媒体是多媒体的融合。所以,一名记者不但要有采、写、编、评的能力,而且文字编写、视频、音频、照片拍摄都能拿得起,还要能出镜,在现场播报新闻。这是一种全能型的记者。

数字化媒体还特别需要专家型记者。在全球化时代,在高风险社会里,突发性事件层出不穷,各种现象光怪陆离,让人眼花缭乱。这特别需要对此做出解读,有深刻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信息不再稀缺,真正稀缺的是真知灼见。

以上五个方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才能成为党的宣传员,人民的情报员,历史的记录员。

4. 技术在新闻传媒的形态变化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对新闻媒介形态的变化而言,技术扮演了核心的推动作用。没有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媒介形态与功能的不断进步。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极端低下,人类只能凭借体语和简单的信号进行信息传递。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和文字得以发明,这促成了人类传播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变革,即信息可以借助文字进行编码并传布久远。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更为人类传播提供了简便的载体,并为信息的大规模复制和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电子媒体的诞生,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为提升。随着卫星和互联网的出现,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人类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以时间压缩空问成为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

(2)尽管技术的进步对媒介的演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技术不是决定媒介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对媒介的影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技术在媒介演进中的角色。应该承认,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信息传递需求,是媒介演进的根本决定要素,正是这种需要,推动着传媒朝着更迅速、更广泛、更逼真的方向发展着。

5. 简述国家对媒介的管理。

【答案】国家对媒体的管理理念基于传媒业具有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双重属性。一般来说,国家总是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再考虑传媒业利益。媒体具有公共性进而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