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699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问大致为(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20世纪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C
2. 学生己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概念学习
D. 并列学习
【答案】B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
A. 内部动机
B. 外部动机
C. 社会交往动机
D. 自我提高动机。
【考点】学习动机类型。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学习动机的分类的考查。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可分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其中,社会交往动机和自我提高动机属于外部动机,认知动机属于内部动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是学生的好学和乐学等认知动机。另外,学习动机还可以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分成: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 第三种,就是奥苏贝尔将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因自己的学业而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4. 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是( )。
A. 意义学习
B. 机械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接受学习
【答案】C
5. 概念教学中的变式是指( )。
A. 不断变更教学方法
B. 变更言语表达方式
C. 变更概念的本质属性
D. 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属性上变化
【答案】D
6. 下列关于保持过程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A. 保持过程先将榜样行为转换为言语编码,再转换为记忆表象贮存信息
B. 保持过程是观察学习的第二个过程
C. 保持过程对学习者以后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D. 保持过程以表象和言语编码两种形式贮存信息
【答案】A
7.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A. 斯金纳
B. 巴甫洛夫
C 桑代克
D. 班杜拉
【答案】A
8. 观察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全部行为表现的方法叫( )。
A. 定期观察法
B. 长期观察法
C. 全部观察法
D. 重点观察法
【答案】C
9. 当道德观念与道德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也就成了(
A. 道德行为
B. 道德意志
C. 道德动机
。 )
D. 道德信念
【答案】C
10.旨在把握学习材料的纲目、要点及其内在联系的学习策略是( )。
A. 复述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与标题策略
D. 列提纲策略
【答案】D
二、辨析题
11.负强化即是惩罚。
【答案】错误
(1)强化有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给予奖励)与负强化(消极强化、阴性强化、撤消惩罚)之分。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旱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在于:
①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动物实验表明,惩罚对消除行为并不一定十分有效,厌恶刺激停止作用以后,原先建立的反应仍会逐渐恢复。因此,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必须慎重运用惩罚。
②负强化是通过讨厌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因此惩罚不能等同于负强化。
12.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2)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简答题
13.如何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来提高知识识记的效果?
【答案】识记是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记忆效果,首先要有良好的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