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699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选择题

1. 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问大致为(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20世纪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C

2. 学生己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概念学习

D. 并列学习

【答案】B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

A. 内部动机

B. 外部动机

C. 社会交往动机

D. 自我提高动机。

【考点】学习动机类型。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学习动机的分类的考查。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可分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其中,社会交往动机和自我提高动机属于外部动机,认知动机属于内部动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是学生的好学和乐学等认知动机。另外,学习动机还可以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分成: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 第三种,就是奥苏贝尔将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因自己的学业而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4. 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是( )。

A. 意义学习

B. 机械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接受学习

【答案】C

5. 概念教学中的变式是指( )。

A. 不断变更教学方法

B. 变更言语表达方式

C. 变更概念的本质属性

D. 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属性上变化

【答案】D

6. 下列关于保持过程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A. 保持过程先将榜样行为转换为言语编码,再转换为记忆表象贮存信息

B. 保持过程是观察学习的第二个过程

C. 保持过程对学习者以后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D. 保持过程以表象和言语编码两种形式贮存信息

【答案】A

7.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A. 斯金纳

B. 巴甫洛夫

C 桑代克

D. 班杜拉

【答案】A

8. 观察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全部行为表现的方法叫( )。

A. 定期观察法

B. 长期观察法

C. 全部观察法

D. 重点观察法

【答案】C

9. 当道德观念与道德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也就成了(

A. 道德行为

B. 道德意志

C. 道德动机

。 )

D. 道德信念

【答案】C

10.旨在把握学习材料的纲目、要点及其内在联系的学习策略是( )。

A. 复述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与标题策略

D. 列提纲策略

【答案】D

二、辨析题

11.负强化即是惩罚。

【答案】错误

(1)强化有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给予奖励)与负强化(消极强化、阴性强化、撤消惩罚)之分。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旱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在于:

①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动物实验表明,惩罚对消除行为并不一定十分有效,厌恶刺激停止作用以后,原先建立的反应仍会逐渐恢复。因此,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必须慎重运用惩罚。

②负强化是通过讨厌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因此惩罚不能等同于负强化。

12.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2)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简答题

13.如何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来提高知识识记的效果?

【答案】识记是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记忆效果,首先要有良好的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