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1世纪的翻译研究更加深入,其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宽广。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流派的发展迭起,翻译研究的理论观点也愈加多元。1969年,法国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瓦提出了互文性理论,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此后,文学文艺领域逐渐掀起了互文性研究的大潮。近些年,互文性理论又被引入到翻译研究与探讨,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使翻译理论与实践迈向更开放、更广阔的空间。 文学翻译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化要素的翻译更是翻译研究者探讨不休的话题。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要素是一个民族千百年历史的积淀,蕴含了大量的互文信息于其中。本文中,笔者在尤金•奈达对文化分类的基础上,将文化要素归为四大类:一是物质文化要素,如食物、乐器、建筑、装饰等;二是社会文化要素,包括人物称谓、官员体系、科举制度、风俗礼仪以及为社会公众所认知的地理与历史典故;三是宗教文化要素,包括佛教与道教用语;四是语言文化要素,包括明喻、暗喻、以及典故,即我们常说的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中国古典文学文艺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之作,与《桃花扇》、《牡丹亭》与《长生殿》并称“中国四大古典名剧”,其作者王实甫也是我国最著名的元曲作者之一。《西厢记》是一部“反封建礼教”的出色作品,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尤其是全剧文辞优美,将古典诗词用于人物心理和环境的描写与渲染,大量用典,使得全剧文采飞扬,引人入胜。 本文选择《西厢记》及许渊冲英译本为样本,将其置于互文性的背景下进行具体分析,重点考量文中文化要素的翻译,从而探讨与证明互文性对文学翻译,尤其是其中文化要素翻译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