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86战后国际关系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美国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会议通过丁《布雷顿森林协议》,其目的是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2. 旧金山对日和约

【答案】旧金山对日和约是指1951年9月4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包括日本在内共52个国家出席了会议,并于9月8日,参加和会的49个国家签署了的合约。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日本承认朝鲜独立; ②日本政府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威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但只字不提它们的归属问题,为制造“两个中国”和缔结日台“和约”铺平道路; ③放弃对千岛群岛及南库页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④日本同意经由联合国把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交给美国“托管”:⑤日本具有“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并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同日本缔结双边或多边协定,在日本驻军,从而为日美签订“安全条约”提供法律依据; ⑥“各盟国”对日本“放弃其一切赔偿要求”,日本愿尽速与曾遭受日军占领和损害的盟国进行谈判,以求在制造上、打捞上及其他工作上提供服务,“作为协助赔偿各该国修复其所受损害的费用”,但制造所需原料,“应由各该盟国供给”。对于美国公然违反和破坏国际协议的行径,9月18日周恩来外长代表中国政府严正声明:“美国政府在旧金山会议中强制签订的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对日单独和约,不仅不是全面和约,而且完全不是真正和约”,“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朝鲜、蒙古、越南也都发表了不承认《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声明。

3. 慕尼黑阴谋

【答案】慕尼黑阴谋是指张伯伦与希特勒于1938年9月30日炮制《慕尼黑协定》,之后希特勒就出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存地区。它标志着德国的侵略计划进入了征服整个欧洲大陆的新阶段。“五月危机”后,希特勒继续推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计划,捷政府把命运压在英法身上,但英法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换取希特勒的谅解。1938年张伯伦与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谈,炮制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实际上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它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提高和巩固了希特勒个人独裁的权力和威望:使英法本身受到沉重打击,加剧了那些本来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对英法的离心

倾向; 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战略以致命一击,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和分歧,不得不修正30年代长期谋求的集体安全战略,制定新的外交政策。《慕尼黑协定》是希特勒“不流血的征服”方针和张伯伦对德绥靖政策结合的产物,是英德双方一种特殊的妥协。

4. 国际联盟

【答案】国际联盟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20年1月10日,随同对德《凡尔赛条约》生效,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组织机构主要有个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下有常设秘书处协助其工作。行政院设有英、法、意、日、德、苏六个常任理事国。国联的存在本身就表明在摆脱1914年以前的国际无政府状态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存在的最大意义是维持世界和平,保证国际关系体系的正常运转。但后来的历史表明,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国联无力维持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客观上纵容了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绥靖主义的帮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4月8~18日国联召开最后一次会议,19日正式解散,所属财产和档案移交联合国。

5. 上海公报

【答案】《上海公报》是对《中美联合公报》的通称,是指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期间,由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的公报。《上海公报》采取了坦率和现实主义的态度,阐明了双方的共同点,也写明了双方的原则分歧。公报指出:“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公报同时承认,台湾问题依然是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公报还强调广泛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两国结束冷战时期的对抗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而且为日后中美关系发展奠定了的基础。中美关系的和解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日本东方会议

【答案】日本东方会议是指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于1927年6月27日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的形势,表示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主张必要时派兵镇压中国革命势力,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日本当局以此为据,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

7. 《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

【答案】(1)《肖蒙条约》

《肖蒙条约》是指反法同盟各国于1814年3月9日签订的,规定了对法作战的条件和对欧洲未来疆界与政权的安排的条约。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1813年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迅速崩溃,如何处理战败的法国成了争论的焦点,拿破仑又拒绝接受“法兰克福提议”; 为了最终

打败拿破仑,在英国提议下,反法同盟各国就战后欧洲安排问题进行了会谈和协商。该条约缓和了同盟各国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加强和巩固了同盟对法作战的团结,同时也反映出列强恢复欧洲旧秩序的企图。它的基本原则后来在维也纳会议上得到了贯彻和确认。

(2)《第一次巴黎和约》

《第一次巴黎和约》是指1814年3月20日,反法同盟攻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5月30日,同盟国与波旁王朝签订的一个法、奥、俄、英、普的和平条约。这是维也纳会议前的一个重要条约。在条约中,同盟各国的目的是让欧洲回到拿破仑以前的状态,而没有对之采取报复和惩罚的措施,没有割地和赔款,甚至拿破仑从欧洲各国掠去的艺术品仍被保留在巴黎。该条约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法国的失败。竭尽全力打败拿破仑的大陆各国也和法国一样衰弱,只有英国和俄国没有遭到严重削弱,它们逐渐掌握了欧洲的主导权。同盟各国无意引起法国的仇恨,对法国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同时由于均势原则的微妙作用。法国被保存为一个强国而作为对俄国和英国势力的制衡。

(3)《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都是针对拿破仑帝国签订,前者是反法同盟内部签订的条约,后者是反法同盟与波旁王朝签订的和平条约。两个条约签订的目的都是为了恢复拿破仑之前的欧洲旧秩序。

8. 巴格达铁路问题

【答案】巴格达铁路问题是指在19世纪德国扩张政策下,对是否在土耳其境内修筑一条连接欧洲、穿越小亚细亚半岛、经巴格达抵达波斯湾的铁路引发的德国与英法俄的冲突问题。由于它沟通柏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三地,故又名“三B 铁路”。巴格达铁路一旦建成,便可给德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经济扩张场所,同时,对控制土耳其以及削弱英国和俄国的殖民利益也大有裨益。德国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不可避免地与在近东有着巨大利益的英法俄三国发生冲突。围绕巴格达铁路问题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1914年。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格达铁路问题便不了了之。

9. 朝美核框架协议

【答案】朝美核框架协议是指于1994年10月,由朝美两国签署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朝鲜将不退出1985年参加的核不扩散条约(NPT ),同意冻结并最终拆除其核设施; 作为交换,美国同意在2003年前帮助朝鲜建造两座轻水反应堆以代替石墨反应堆; 同时在轻水反应堆建设过程中,美国将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以弥补其因冻结核反应堆而遭受的能源损失。协议签订后,朝鲜半岛局势得到很大改观,由紧张对峙变成“大缓和、小紧张”。

10.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萨拉热窝事件是指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被普林西波射中,命丧萨拉热窝。1914年,斐迪南决定在波斯尼亚进行军事演习,并肌肤挑衅性地选定1389年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那一天到萨拉热窝巡视。这一带有侮辱性的挑衅,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