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707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 )。
A. 乡试
B. 礼部试
C. 会试
D. 殿试
【答案】C
2. 西方在近现代教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小同类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其中,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与地方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形成于(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答案】A
3. 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 )
A. 王充
B. 董仲舒
C. 贾谊
D. 郑玄
【答案】B
4. 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壬戊学制
C. 癸卯学制
D. 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A
5. 教育研究假设的表述应当避免使用( )
A. 陈述句
B. 疑问句
C. 全称肯定判断
D. 全称否定判断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教育研究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研究假设的表述应该简单明了,明确具体。研究假设要以陈述句形式提出,不能用问句或者含糊不清的陈述不清的陈述句形式。研究假设还应该简要,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复杂概念,做到言简意赅。而且研究假设中的变量是可以操作和测量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可检验的。
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理论界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教育与发展的教育实验,形成了实验教学论体系其代表人物是( )
A. 马卡连柯
B. 赞科夫
C. 巴班斯基
D. 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B
7. 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实验”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 )
A. 陈鹤琴
B. 梁漱溟
C. 晏阳初
D. 黄炎培
【答案】B
8.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育口号
D. 教育隐喻
【答案】A
【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
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因此,“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9. 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
A. 《论语》和《孟子》
B. 《论语》和《中庸》
C. 《孟子》和《中庸》
D. 《孟子》和《大学》
【答案】D
【解析】“致良知”说是土守仁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的“良知”,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圣人和一般人之间是小同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 而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处于不显露的状态,要想除掉私欲,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功夫。“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大学》的目的就是和为学做人的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孟子》主张学习,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求放心”,教育的首要仃务就是“明人伦”。可见,土守仁“致良知”的这个命题就是创造性的综合自《孟子》《大学》。《中庸》主要讲了性与教,道德的最高原则(中庸)、修养的途径(自明诚与自诚明,尊德性与道学问)、学问的步骤(学问思辨行)等问题。
10.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 )。
A. 活动课程
B. 核心课程
C. 相关课程
D. 融合课程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就是考查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掌握情况。活动课程就是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传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活动课程的关键词是:活动教学,亲身经验,主动活动。核心课程主要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而且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程。相关课程,就是说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课程不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把他们综合在一门课程当中的课程。融合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互相融合的,打破学科间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课程的知识融合合并在一起的课程。
11.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始于( )
A. 梁武帝
B. 孝文帝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