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女记者的话外音》
【答案】《女记者的画外音》是浙江电视台摄制的电视单本剧。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电视剧(第4届)“飞天奖”单本剧一等奖。编剧:张光照、奚佩兰; 导演:奚佩兰; 摄像:王殿臣。剧情梗概:以一位目光敏锐的女记者视角,表现双燕衬衫厂厂长坚持“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厂宗旨,在同行竞争中与濒临倒闭的工厂携手同办联合企业,不询私情等一系列事迹。
2. 跳轴
【答案】跳轴是摄像术语。当拍摄运动物体时,运动物体和运动方向之间会形成一条虚拟的直线,称之为轴线。摄像机机位只能处于轴线的一侧,如果越过轴线拍摄,就会造成画面逻辑的混乱,称作跳轴或越轴。一般来说,电影的运动画面是严格按照轴线进行拍摄和剪辑的,但在某些艺术电影中为了表达剧中人物的错乱情绪,有时候会用跳轴镜头来表现。
3. 视听率
【答案】视听率(Rating ),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收听)某一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广播听众)总人数的百分比。这是一项用来统计广播电视节日拥有观众、听众人数多少的指标。与视听率相关的测量指标还包括到达率、收视人口、占有率、毛评点、忠实度、受众构成、千人成本、毛评点成本等。
4. 系统性回忆
【答案】系统性回忆又称“第二天回忆”(Day-afterrecall , DAR )。主要用于广播收听率的测量。通常与电话调查相结合,始于1930年代。这种方法通常选定某一天作为听众测量的样本日期,在第二天要求随机抽取的听众回忆头一天他们所听的广播节目内容和他们听广播的情景。
二、填空题
5. 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政府奖是_____。
【答案】飞天奖
6.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_____的主题曲。
【答案】《三国演义》
【解析】电视剧《三国演义》改编自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
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其主题曲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一一《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由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演唱。
三、简答题
7. 举例论述电视应当如何处理雅俗关系。
【答案】(1)从价值指向来看,雅与俗是对依赖电视这一载体进行传播的文艺作品的价值含量的评价,因此,雅俗关系可以分为“雅俗共赏”和“雅俗分赏”。但是从观众角度来说,电视文化品位的理想状态则是通俗与高雅的互动,对于电视来说,这也是需要正确处理雅俗关系才能实现的日标。
(2)从电视的传媒功能来看,其本质特征是大众的、通俗的。通俗给了电视文化一种活力,使得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关注大众民生。而“雅”则是指精英人群所代表的具有高艺术性、精致化的精英文化。“雅俗共赏”即是既要满足大众对娱乐、通俗、热闹的需求,又要满足精英阶层/知识分子对艺术性、知识性、思想性的追求。但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受众的非群体性倾向开始突出,“雅俗共赏”难以解决受众在年龄、文化层次、地方习俗、欣赏趣味上等迥然不同的各类需求。电视文化的深层次形态一“雅俗分赏”水到渠成地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目前,无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纷纷设置不同的专业频道,播出了受众针对性很强的节目,积极探索“雅俗分赏”理念的审美实践。“雅俗分赏”的提法与当代电视文化向纵深层次发展是相呼应的。对于电视文化来说,雅与俗应该是共存共荣的,而不是对峙和各自独立的。若是一味地要求“共赏”,则抹杀了电视文化本身的个性和受众的针对性,强迫性地杂糯了电视文化的雅与俗。“分赏”也不能简单地把“雅”与“俗”机械割裂,形成对立或各自独立。雅者赏俗往往能在对比中产生新鲜、新奇的感觉,有效缓解紧张和压力。过于雅化,不但会丧失文化层次较低的观众,而且会丧失电视文化大众传播的本质特性; 同样,过于媚俗,非但文化精英所不屑,还会使现有的接受群体走向麻木和厌倦。
8. 简述受众的特征。
【答案】(1)大众传播媒介受众的特点
①规模的巨大程度
受众群体的规模几乎超过了各种各样社会群体,尤其广播电视传播的无远弗届,使得其受众群体的规模往往可以超越国界,是互联网出现之前最具有国际化或世界性的社会群体。
②分散性
受众分散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当中,收听早间广播新闻的听众,既有普罗百姓也有达官贵人,一部电视剧可以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与剧中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同喜同悲。
③异质性
即受众社会属性和文化特质的多样化。
(2)对于传播者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的特点
①不可见性
由于受众数量规模庞大,分散,异质性高,很难被精确描摹出来。然而,不管是管理、运作媒介的人,还是使用媒介的人,都会很有兴趣想知道究竟是哪些人在阅读报纸、看电视、购买音像制品或去电影院看电影。
②非群体化或曰碎片化
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显现得尤为突出。在自主性、分群化社会中,广播电视观众、听众和所有大众媒介的受众一样,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结构特征。受众非群体化的趋势与广播频率专业化、电视多频道的竞争不断互动,因此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广播电视从“广播”向“窄播”的转化。
9. 什么是主持人必备的职业素质?
【答案】从广播电视主持人岗位的独特性来看,这一行业对其从业者所提出的职业素质要求应包括几个方面:
(1)思维素质
作为广播电视行业的主持人,应具备以下思维素质:
①敏锐的发现力。发现力就是人们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外部感觉器官搜集信息、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②快速的发散力。具有快速的思维发散力能够帮助主持人全面、客观、历史、辩证地看问题,甚至可以通过对自己己有知识和形象的延伸、扩展乃至颠覆,产生全新的智慧火花,构成全新的观点或形象。
③深入的思辨力。主持人的思维品质不仅具备反应的速度,还须有较强的广度和深度,有较为深入的思辨力,能够从独特的角度为受众提供鞭辟入里的意见信息。
④不竭的创新力。不竭的创新能力是主持人永葆职业青春的有力武器。不竭的创新力不仅是主持人灵机一动、灵光闪现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们不断适应新变化、新要求,不断顺利自我提升的职业素质。
(2)语言素质
语言除了能有效传递信息的工具性操作意义之外,还可以反映主持人各方面的素质修养,构建主持人的形象。
①会说标准普通话。只有使用合乎规范的标准语,才能使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借助共同的意义空间对其内容理解达成一致。
②表达清楚。吐字发音习惯问题,表现为发音含混、吐字不清,造成听者接收的干扰。
(3)传播素质
①信息能力。主持人应该具备的能够主动积极地收集信息、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熟悉广播电视传播规律。广播电视以电波作为传输手段,运用画面和声音来传递内容,具有独特的传播规律。熟悉媒体规律不仅是节目主持人应有的职业素质,也是其他素质得以展现和发挥的基础。
③有镜头(话筒)前的适应能力。主持人在镜头(话筒)前与观众的“虚拟交流”是否真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