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社交拒绝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遇到的普遍现象之一。遭遇社交拒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焦虑、痛苦、自尊水平降低等消极情绪、情感,也会增加个体攻击倾向,减少亲社会行为等。目前有关社交拒绝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但在某些具体研究问题上依然存在很大争议。例如,个体在遭受社交拒绝后,是为避免再次受伤害而产生消极退避的社交意愿和行为,还是更倾向于积极寻找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弥补拒绝给自己带来的损害呢?
对此,本研究认为,对不同交往对象的混淆是导致这种分歧的重要原因,而对不同研究范式的一并而论更加深了人们对这一研究问题的不同看法。因此,通过设置两种不同的实验研究情境,并对拒绝者的交往对象做出明确区分的情况下,来探索社交拒绝与个体社交意愿的关系。同时,还引入依恋类型这一人格特质变量,探讨其在社交拒绝与个体社交意愿两者关系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在个体社交意愿上有显著差异;在对拒绝实施者的社交意愿上差异显著,对拒绝为实施者差异不显著;组别与依恋类型两自变量交互作用等。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两种情境下,社交拒绝都使个体社交意愿降低。
第二,遭受社交拒绝的个体,对拒绝实施者的社交意愿降低,对新关系的建立将会表现出特别的积极性。
第三,两种实验情境相比,面对面拒绝更容易引起个体社交退缩行为。
第四,依恋类型在社交拒绝与个体社交意愿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对安全型个体影响不显著,但对非安全型个体影响显著。社交拒绝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遇到的普遍现象之一。遭遇社交拒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焦虑、痛苦、自尊水平降低等消极情绪、情感,也会增加个体攻击倾向,减少亲社会行为等。目前有关社交拒绝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但在某些具体研究问题上依然存在很大争议。例如,个体在遭受社交拒绝后,是为避免再次受伤害而产生消极退避的社交意愿和行为,还是更倾向于积极寻找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弥补拒绝给自己带来的损害呢?
对此,本研究认为,对不同交往对象的混淆是导致这种分歧的重要原因,而对不同研究范式的一并而论更加深了人们对这一研究问题的不同看法。因此,通过设置两种不同的实验研究情境,并对拒绝者的交往对象做出明确区分的情况下,来探索社交拒绝与个体社交意愿的关系。同时,还引入依恋类型这一人格特质变量,探讨其在社交拒绝与个体社交意愿两者关系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在个体社交意愿上有显著差异;在对拒绝实施者的社交意愿上差异显著,对拒绝为实施者差异不显著;组别与依恋类型两自变量交互作用等。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两种情境下,社交拒绝都使个体社交意愿降低。
第二,遭受社交拒绝的个体,对拒绝实施者的社交意愿降低,对新关系的建立将会表现出特别的积极性。
第三,两种实验情境相比,面对面拒绝更容易引起个体社交退缩行为。
第四,依恋类型在社交拒绝与个体社交意愿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对安全型个体影响不显著,但对非安全型个体影响显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