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大学艺术学院644艺术综合(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江帆楼阁图》

【答案】《江帆楼阁图》,中国唐代的一部书画,作者李思训,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融汇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动态,阐明唐代山水画己着意于生活与自然之交织、辉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画中树松,整体势态葱郁,富有装饰味,和有勾无被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精丽工致的屋宇,图案形状的夹叶,十分相称,而且还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迹痕。从绘画风格上可以看出是李思训对展子虔青绿山水画技法的继承和发扬。

2. 蔡元培

【答案】蔡元培,字鹤卿,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美学家和美育实践家。他认为美育具有普遍性、超越性。他的“美育代宗教说”的观点要求新式教育从宗教垄断和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使美育成为新式教育方针中的独立内容。蔡元培并不赞成凭着感情去研究宗教而是主张采取客观的态度。“美育代宗教说”的中心论点是希望以美育来陶养人们的感情,把美育当成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3. 赵之谦

【答案】赵之谦是海派画家,书法篆刻造诣深厚,以此人大写意花卉画,变流布清末画坛的柔媚纤细作风为挺拔厚重,在色彩上吸收了民间绘画的特点,变清淡为艳丽。

4. 四宁四毋

【答案】四宁四毋是明清之际的著名书法家傅山提出的一个理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书学的核心主张是重视人格、崇尚古朴、追求天然等审美追求,因此,这“四宁四毋”原则不仅是其发自内心的个性要求,更是针对当时书坛盛行的矫揉造作的帖学书风,特别是对赵、董书风的流行而提出反对和批判。他提出的“拙、丑、支离、直率”是他从古籀、篆、隶碑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特点,而“巧媚、轻滑、安排”则是帖学书派的弊病所在。傅山欲以篆、隶碑刻的“拙、丑、支、离、直率”去矫正帖学末流的“巧、媚、轻、滑、安排”。

5. 扬州画派

【答案】扬州画派又称“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中期活动在扬州地区的一批画家,有郑燮、

金农、黄慎等人。他们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阔笔写意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冲击了当时流行的悍寿平正统花鸟画风,被称之为“怪”

6. 伤痕美术

【答案】伤痕美术是20世纪70年代的文革后期出现的美术现象。“文革”结束后,有些文学、美术作品开始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 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它的出现受到了文学的启发和影响,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伤痕美术”主要有两类:

(1)关于知识分子和老干部受迫害的题材;

(2)与知识青年在文革中的人生经历有关的题材。代表作有张红年的《那时我们正年轻》、王川的《再见吧,小路》等。

7. 仕女画

【答案】仕女画是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 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中国仕女画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两晋时期,到唐代,仕女画在题材上突破了汉魏至六朝时期贞女、烈女的藩篱,偏重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人物面部丰满、体态丰厚壮健,线条工细劲健,色彩富丽匀净,是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张首、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驰誉丹青。张首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负时誉,不仅能够表现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画出“金井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如《虢国夫人游春图》卷等。周昉出身显贵,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独树一帜,如《挥扇仕女图》卷等。

8. 文人画

【答案】文人画是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绘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特点是重视文化修养,强调笔墨趣味,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标榜“士气”和“逸品”。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代“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

二、简答题

9. 简述林风眠的美术教育观。

【答案】林风眠,原名林风鸣,出生于广东省梅县,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先行者,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美术教育观可以概括为“艺为救国”和“中西融合”。

(1)“艺为救国”

①林风眠是深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新艺术运动与推行“艺为救国”的美育思想。他作为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提倡调和中西艺术,兼收并蓄,并终身

实践,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

②他确信艺术是人生所有苦难的调剂品,要创造有生命力的新的艺术品来拯救国人,要以美育去引导国人恢复正常的人性。他认为一些玩政治、战争等一切罪恶之源,都是“感情的失衡”,并深信调剂感情的唯一利器是艺术。

(2)“中西融合”

①林风眠在固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西方的审美观同中国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融合中西绘画各自的长处,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

②在艺术创作中,林风眠的人物画多以“中”为主,着重墨线上的变化; 山水画则以“西”为主,着重透视或明暗变化。他成功地将陶瓷等民间工艺的艺术表现融入到绘画中,简洁有力的线性表现,大笔铺陈的水墨渲染,都成为他常用的画法。

③在教学方法上,林风眠反对模仿和临摹古人的传统,而是采取“启发式”教学,告诉学生艺术道路应该怎样,过去的大画家是怎么样的,艺术的历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写实还是抽象,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我们要掌握他的精神,理解其本质,不要追求表面的东西。

10.简述你对“画像石(砖)”的认识。

【答案】(1)画像石与画像砖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或享祠的建筑材料,兼具绘画与雕刻两种造型形式。画像石是一种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或享祠的建筑石材,属于石刻,汉代最为盛行。其题材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天文星象、社会生活等。技法有线刻、浅浮雕等。造型洗练,风格朴拙。以孝堂山画像、武梁祠画像为代表。

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属于陶砖。画像砖的图案一般用木模印制而成,也有直接在砖上刻划的。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砖。

(2)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体现在构图方式、形象塑造、雕刻技法三个方面。 ①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

②形象塑造具有影形观察和线描表达两个显著特点。物象的体积消失在剪影式的平面造型中,以曲线为主的轮廓线强调了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

③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阳线刻、浅浮雕等。画像石最普遍的是减地平雕加阴线刻,即在平整的石面上剔去形象轮廓之外的部分,使形象呈浅浮雕状,然后用阴线刻出轮廓内的细部。

11.《洛神赋图》是何人所作? 有何特点? 简述之。

【答案】《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的绘画珍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