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733中国语言文学基础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伐木》)

【答案】于:介词,引进处所,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到”。

2.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答案】觉:醒。

3.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蔡琰《悲愤诗》)

【答案】季:末,一个朝代的末期。

4. (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屡次,多次。

5. 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曹植《洛神赋》)

【答案】迫:靠近,走近。

6.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答案】鄙:边邑。

7.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 将以为楚国袄祥乎? ” .

【答案】将:还是,选择连词。

8. 犹缘木而求鱼也。 .

【答案】缘:攀登。

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答案】(1)体:肢。

(2)勤:劳。

(3)五谷:稻、黍、稷、麦、菽。

二、名词解释

10.连及

【答案】连及是指一种特殊的表意修辞手法,即说甲事物的特征时顺带将乙事物也连及入内。它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又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连类而及之辞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由连类而及造成的复音词都是偏义复词。

11.声训

【答案】声训是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它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12.诗词曲语辞汇释

【答案】《诗词曲语辞汇释》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的一本典籍。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三七项,附目六百有余。每条排列的次序,先诗后词再曲,引证相当丰富,对阅读诗词曲等作品很有参考价值。《诗词曲语辞汇释》一般是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于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被解释的单词或词组,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这部书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这部书时,可利用书末附载的笔画索引进行查阅。

13.章句

【答案】章句是串讲句子意思和分析篇章大意的一种体式。它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样可使读者从总体和义理上去加深对古书的理解。

14.曰、为、谓之

【答案】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中,谓之是古代经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它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15.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三、填空题

16.汉隶之前的文字都称为____,小篆以后的文字都称为_____。

【答案】古文字; 今文字

【解析】汉简之汉隶是古今文字的过渡。小篆之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隶书以后的文字都是今文字。隶书正处于文字发展的过渡阶段。

17.“三禮”是指《___》、《___》、《___》三部書。

【答案】《周礼》; 《仪礼》; 《礼记》

【解析】仪礼、周礼、礼记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按汉何体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清方苞《周官义》己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18.“小人有母,旨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中“羹”的意思是___。

【答案】肉汤

【解析】上古的“羹”一般指带汁的肉,到战国时期指调和五味的汤。

四、综合题

19.文言文加标点、翻译及理解。

下面的一段选自《庄子·至乐》。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筋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窗不敢饮一杯三日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携携为乎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

(l )抄录下面的文字,并为其加上标点符号。

(2)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3)这段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1)标点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鰌鲉,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譊譊为乎?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