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计算机网络及教育应用之计算机网络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综合题

1. 假设主机A 要向主机B 传输一个长度为512KB 的报文,数据传输速率为50Mbps ,途中需要经过8个路由器。每条链路长度为1000km ,信号在链路中的传播速度为200000km/s, 并且链路是可靠的。假定对于报文与分组,每个路由器的排队延迟时间为lms , 数据传输速率也为50Mbps 。那么,在下列情况下,该报文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主机B?

(1)采用报文交换方式,报文头部长为32字节;

(2)采用分组交换方式,每个分组携带的数据为2KB , 头部长为32字节。

【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对互联网中数据交互的理解。

(1)如果采用报文交换方式,由于报文头部长为32字节,报文携带的数据为512KB ,整个报文长为

时延为

1000/200000=0.005s=5ms。

因此,该报文从主机A 到主机B 所需的总时间

=传输时延

+传播时延

+

排队时延

(2)如果采用分组交换方式,由于分组头部长为32字节,每个分组携带的数据为2KB ,每个分组的总长度为分组的个数N 为512/2=256。已知数据传输速率为

50Mbp/s,则发送该一个分组所需的传输时延为

1000/200000=0.005s=5ms。

因此,从主机A 到主机B 发送所有分组所需的总时间为主机A 发送(N-1)个分组的传输时延加上最后一个分组从主机A 到主机B 的总时间,即等于(N-l ) ×传输时延+传输时延+传

播时延+排队时延=

2. 为什么在ADSL 技术中,在不到1MHz 的带宽中却可以传送速率可以高达每秒几个兆?

【答案】ADSL 技术主要采用离散调制技术,这种技术将正交振幅调制(QAM )和频分复用技术相结合。把1MHz 左右的带宽划分为256个通道,每个通道上采用16QAM 调制技术,这样每个波特可以携带16位数据。通过上述两种技术提高了信道速率,上下行速率的总和可达到15Mb 左右。

依靠先进的编码技术,使得每秒传送一个码元就相当于每秒传送多个比特。

已知数据传输速率为50Mbps , 则发送该报文所需的传输

另外,报文经过每个路由器的排队时延为lms , 在每条链路上的传播时延为另外,每个分组经过每个路由器的排队时延为lms , 在每条链路上的传播时延为

3. —个IP 分组的总长度为1420字节(固定首部长度)。现经过一个网络传输,该网络的最大传输单元MTU=532字节。问该分组应划分成几个分段?每个分段的数据字段长度、分段偏移和MF 标志值分别是多少?

【答案】除去20个字节的固定首部长度,该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为1400。由于网络的MTU=532字节,所以应划分成3个分段。

第一个分段:总长度为532字节,去掉20字节首部,所以数据部分的长度为512字节,分段偏移值=0, MF=1;

第二个分段:数据部分长度为512字节,分段偏移值=0+512/8=64, MF=1;

第三个分段:数据部分长度=分段偏移=64+512/8=128, MF=0。

4. 假定要从已知的URL 获得一个万维网文档。若该万维网的IP 地址开始时并不知道。试问:除HTTP 外,还需要什么应用层协议和运输层协议?

【答案】假定要从已知的URL 获得一个万维网文档,若该万维网的IP 地址开始时并不知道,则除HTTP 外,应用层还需要DNS 协议,而运输层需要UDP 协议(DNS 使用)和TCP 协议(HTTP 使用)。

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答案】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的第一个分

1983年,TCP/IP组交换网ARPANET 最初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并不是一个互连的网络)。

协议成为ARPANET 上的标准协议,在1983至1984年间,因特网形成;

第二阶段是3级结构的因特网。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从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 )就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即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它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第三阶段是多层次ISP 结构的因特网。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 结构的因特网。大致将因特网分为以下五个接入级:第一级是网络接入点NAP ; 第二级是由多个公司经营的国家主干网;第三级是地区ISP (商用的、国家的);第四级是本地ISP ; 第五级是校园网、企业或家庭PC 机上网用户。

6. 无线局域网的MAC 帧为什么要使用四个地址字段?请用简单的例子说明地址3的作用。

【答案】因为无线局域网除有源、目的地址以外,还包括区分不同无线网络的接入点AP 地址和用于自组织网络的地址,所以无线局域网的MAC 帧要使用四个地址字段。

例如,图所示,站点A 向B 发送数据帧,这个过程要分两步走。首先由站点A 把数据帧发送到接入点然后再由AP :把数据帧发送给站点B 。

时,帧控制字段中的“到DS=1”而“从DS=0”。因此地址1是

当站点A 把数据帧发送给

的MAC 地址(接收地址),地址2是A 的MAC 地址(源地址),地址3是B 的MAC 地址(目的地址)。请注意,“接收地址”与“目的地址”并不等同。 当把数据帧发送给站点B 时,帧控制字段中的“到DS=0”而“从DS=1“。因此地址1是B

的MAC 地址(发送地址),地址3是A 的MAC 地址的MAC 地址(目的地址),地址2是

(源地址)。请注意,上述的“接收地址”与“目的地址”并不等同。

图 A 向B 发送数据帧必须先发送到接入点APt

7. 以下几种接入(固定接入、移动接入、便携接入和游牧接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1)固定接入(Fixed Access):在作为网络用户期间,用户设置的地理位置保持不变;

(2)移动接入(Mobility Access):用户设备能够以车辆速度(一般取为每小时120公里)移动时进行网络通信。当发生切换(即用户移动到不同蜂窝小区)时,通信仍然是连续的;

(3)便携接入(Portable Access):在受限的网络覆盖面积中,用户设备能够在以步行速度移动时进地网络通信,提供有限的切换能力;

(4)游牧接入(Nomadic Access):用户设备的地理位置至少在进行网络通信时保持不变。如果用户设备移动了位置(改变了蜂窝小区),那么再次进行通信时可能还要寻找最佳的基站。

8. 在讨论服务质量时,管制、调度、呼叫接纳各表示什么意思?

【答案】(1)管制:使某个数据流不影响其他正常数据流在网络中通过的一种机制;

(2)调度:路由器的队列所采用的排队规则;

(3)呼叫接纳:数据流要预先声明它所需的服务质量,然后或者被准许进入网络,或者被拒绝进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