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荷兰病

【答案】“荷兰病

”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荷兰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从而造成荷兰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变得相对萎缩。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一般来说,不管是哪一类的经济增长,都会给社会或多或少带来利益,但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不平衡的经济増长会给本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2. 社会摩擦

【答案】社会摩擦是移民给移民接收国带来的一项间接经济成本。对移民来说,在陌生的国家生活,除了离乡背井远别亲朋,也许还不得不忍受其他人的敌视、偏见和习难。接收移民较多的国家往往存在种族歧视和种族冲突问题。由于移民可能会增加社会成本,政治家必须在决定批准多少移民入境和哪种移民入境时对这些可能发生的社会摩擦与成本加以权衡。

3. 服务贸易总协定

【答案】WTO 框架下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是规范服务部门国际化的综合性文件,是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一项多边贸易协议。它通过制定规则解决各国在服务行业对国际贸易和国外投资管制的障碍。《服务贸易总协定》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协定条款本身,又称为框架协定,二是部门协议,三是各成员的市场准入承诺单。《服务贸易总协定》本身条款由序言和六个部分29条组成。《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在透明度和逐步自由化的条件下,扩大全球服务贸易,并促进各成员的经济増长和发展中国家成员服务业的发展。协定考虑到各成员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允许各成员对服务贸易进行必要的管理,鼓励发展中国家成员通过提高其国内服务能力、效率和竞争力,更多地参与世界服务贸易。

4. 罗勃津斯基定理

【答案】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要素变动对一国生产和贸易的影响与该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有关。如果是贸易小国,该国的生产贸易变动不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改变,贸易条件不变。进口替代型増长会使国内进口竞争产品的生产増加,出口产品的生产下降,总贸易量减少。出口扩张型增长则使出口产品的生产增加,进口竞争产品的生产减少,总贸易量上升。

5.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答案】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名称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条约,简称欧洲联盟条约。1991年12月10日在荷兰城市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的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故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宗旨是,通过全体人民的努力,将欧洲共同体缔造成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联盟。自1993年1月1日起,其名称也从原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改为“欧洲共同体”。

《马约》提出的一些重要新目标包括:①建立单一的金融货币体系;②组成统一的政治联盟;③实现共同体内的政治一体化。1993年9月,《欧洲联盟条约》(即《马约》)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改为“欧盟”。

6. 福利恶化型增长

【答案】

福利恶化型増长是由已故美国经济学家巴格沃蒂命名的,是指一种不但对本国经济没有好处,反而使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下降的增长。

福利恶化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贸易条件的恶化。如果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利益损

失超过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就会出现“恶化增长”。造成福利恶化型增长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1)这种增长必须发生在出口部门,而该国的出口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又必须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只有大国才会出现出口增加价格下跌的情况。

(2)国际市场对此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是较低的,需求量不会因为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多少,也不会因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多少,因此,当出口供给增加价格下跌时,需求量并没因此而増加多少,过剩商品会使价格继续猛跌直到很低的水平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会使一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但贸易大国的出口扩张型增长最终引起的贸易条件恶化有可能使该国的福利水平下降,这种情况被称为“福利恶化型增长”。

7. 对外开放

【答案】对外开放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8. 诸边协定

【答案】诸边协议是的法律文件的第三个种类。它包括《政府采购协议》、《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等。第一类是多边总协议,包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二类是具体部门协议,包括货物贸易中的《农业协议》、《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反倾销协议》、《海关估价协议》、《装运前检验协议》、《原产地规则协议》、《进口许可程序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保障措施协议》和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务协议》、《基础电信协议》、《自然人流动协议》等。

二、思考题

9. 既然出口国对本国的出口企业的补贴増加了进口国的福利,为什么进口国政府要征收反补贴税?

【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国政府要征收反补贴税是因为:虽然出口国的补贴降低了进口国的价格对厂商有利,但是进口国国内的工业会受到威胁,产量会下降,他们会努力游说,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征收报复性的反补贴税,消费者会反对反补贴税,但是本国政府往往把企业的利益放在优于消费者的地位上,所以政治经济学往往能解释反补贴税的出现。

10.有人认为“全球化是美国经济称霸世界的结果”,请对此观点进行评论。

【答案】“全球化是美国经济称霸世界的结果”这一观点不正确。由于美国是当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众多的跨国公司,因此全球化过程,人们见到了很多美国的身影,但是,不能因此就说“全球化是美国经济称霸世界的结果”。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专业化分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发展要求建立世界范围的大市场。

(2)全球政治稳定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冷战时期,东西对抗的政治环境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前苏东社会主义的瓦解,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积极主动的溶入国际经济体系。

(3)信息产业革命使经济全球化成为现实。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的大规模应用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全球性的商业运作成为可能。

(4)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进行生产的全球化是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寻求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事实上,全球化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家由于能够更好的发挥比较优势而从中受益。

11.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答案】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

在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增长快于初级产品,国际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改战前初级产品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制造品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比重下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日益优化。

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的比重下降,资本货物所占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增长。

(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人们收入不断提高,在主要耐用消费品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3)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