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杜威实用主义教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答案】正确。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代表作是《设计教学法》等。
实用教育学认为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他们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与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师中心论”相反。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厂深刻的批判,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 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来看,高智力者,创造力可高可低; 低智力者,创造力一定低。反过来看,高创造力者,智力较高; 低创造力者,智力可高可低。
(2)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小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创造力还受到知识、人格特征、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3. 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答案】错误。
(1)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之间的关系,这种职业关系同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因为师生长期相处衍生出某种私人关系。现代社会提倡的是教学相长、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关键既不在于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在于以学生为中心。
(2)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虽然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冲击和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传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这种师生关系会在教育上导致对学生的放任,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
(3)“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把教育实践的要求等同于师生关系的要求,根据现代社会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得出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也同样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结论,失之简单、机械。
4. 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答案】正确。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或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围绕这一目的或任务开展管理、教学、服务等工作。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下作,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任务。
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都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简答题
5. 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认为要把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结合起来。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力一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6. 简述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答案】“罢黔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的专制政策,这一政策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采纳施行。从此,儒学取得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并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独尊儒术政策的内容
董仲舒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他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提出二条建议:
①“推明孔氏,抑黔百家”。董仲舒站在儒家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统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
②兴太学以养士。这是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同时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实际上,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培养日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
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端,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这些对于促进儒学确立独尊地位也有一定的作用。
(2)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
董仲舒这三项建议被采纳,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设立五经博上。“五经”即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典。原来设立的传记、诸子等博士则因历久不置而废。于是,就迈出了独尊儒术的第一步。
,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生。 ②开设太学。元朔五年(前124年)
③察举制的完全确立。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入仕途径,其得以真正确立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则是在武帝时期。
(3)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汉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但对汉代的教育,而且对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无论对养士还是选士均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其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①积极影响:
第一,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加强思想教化。在这个政策指导下,儒经受到了极大的尊崇,并有了广泛的传播。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内容及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了经学的教育。这是汉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独尊儒术政策不仅有利于巩固集权主义的统治,还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稳定。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儒家学说思想较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②消极影响:
第一,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学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得光大,甚而渐渐失传,大大压缩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空间。
第二,独尊儒术使得士人都将精力投注于儒学,最终使儒学越来越精致,但其衍生的条框束缚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因成熟过度而走向了极度保守,使中国在向近代科学迈进时步履艰难。
7. 简述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答案】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课题的价值;
(2)相关文献综述(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内容框架的科学性);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合理性);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