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海南大学法学院611法理学与宪法学(法理学100分,宪法学50分)之《宪法》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1)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其主要原因在于: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是需要无产阶级长期奋斗的事业,也是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事业。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需要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强有力的领导。
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际条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是能够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的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无论任何时期,无产阶级事业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 为什么说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
【答案】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进行分配之前,必然要经历向利润、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和剩余价值(m )三部分。随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就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额,并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资本家不再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丁利润的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决定了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利润率。不同的利润率要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p )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3)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来的,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但是,二者在量上却经常是不一致的。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高于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小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只有资本有机构成中等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才大体相等。
3. 试析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案】(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①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的基本特征a.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 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 c. 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d. 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 e. 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②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
a. 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
b. 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c. 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d. 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2)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的全面概括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创造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表明劳动既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④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
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4. 如何理解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的内涵及其作用的社会条件?
【答案】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但是,这一规律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主要是指“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地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这就是说,相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而言,在未来社会的“共同生产的基础上”,单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成为社会劳动; 这样,作为商品交换价值“实体”和“内在尺度”的“劳动时间”,就成了分配社会劳动于各个生产部门的直接的“尺度”。这时,“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
由于“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还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等创造性活动,因此,“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也就包括了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时间和用于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创造性活动的时间。前者为劳动时间; 后者为自由时间。由此可见,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运行的前提是“共同生产”; 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两部分。
(2)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但在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运行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从制约这两种经济运行的内在尺度来看,它们都是以社会劳动时间为其基本规定的。在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时间的分配是采取迂回的形式,以交换价值及其货币形式,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得以表现和实现的。而在未来社会中,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是以直接的社会形式,通过有计划分配的机制得以表现和实现的。这就是说,商品经济主要是通过“自发”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而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的经济,则主要通过“自觉”的计划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
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其必须把工人的自由时间也运用于剩余价值生产,从而工人的自由时间转变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成为对工人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的侵占。
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发生作用的社会条件,除了社会化的生产以外,还必须是“自由人联合体”。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而且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