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805新闻与传播学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答案】“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新闻记者应该通过达到具体真实,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遵循新闻的基本属性一一真实性,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其强调的是新闻与事实之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
2. 以小见大
【答案】以小见大是指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小见大是由新闻的特点决定的。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一个“剖面”,一个“片段”。具体到这个“剖面”,还有报道的角度问题。若摆开架势,把角度放得很大,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主题的深化。而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入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这个“小’夕,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3. 事件性消息
【答案】事件性消息又称事件性新闻,它是指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它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其新闻价值与生命力同及时密切相关,要求迅速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的动态消息和现场特写性新闻等。
4. 新闻
【答案】新闻是指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所关注的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状态的报道。它具有如下三个特征:它是一种客观发生的新的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它是一种被公众所关心的信息; 它是一种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的信息。
5. 调查性报道
【答案】调查性报道是指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份量重,受到广泛关注。调查性报道以揭露社会弊病为目的,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工作。
6. 新闻语言
【答案】新闻语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根据新闻学的原理,新闻语言是指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 ②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传播是媒介与广泛、分散、隐匿的受众为传递最新的、真实的信息而进行的“对话”。这种“对话”,按照传播学的术语即编码、解码的互动,必须遵从合作的原则,使受众在解码时尽可能多地还原出传者的意图。这种文字符号的编码方式即新闻语言。
二、简答题
7. 选择一篇新闻报道作品,通过具体分析,说明可读性的重要性以及该报道是如何体现可读性的。
【答案】示例如下:
(一)新闻报道作品
温家宝总理那样“岁寒尤应念民生”
正是二九寒冬,北京最低气温己是零下10摄氏度。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陪同下,利用周末时间,一大早就冒着严寒来到农产品批发市场、供热公司、保障性住房小区,调查了解民生情况。
近一个时期,受持续低温降雪天气影响,北方主要城市菜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每天都看各地价格监测报表的温家宝总理十分关心蔬菜供应和市场菜价情况,第一站就来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实地查看有关情况,一连看了5个仓库。当了解到北京全市有1万吨储备菜,能及时满足市场供应时,温家宝总理很欣慰:“政府储备,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这些年来,中央高层领导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基层嘘寒问暖,关心与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己成为一种“例行功课”。今年元旦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华北平原的三河市农村察农情、问农事,温家宝总理则奔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黑龙江省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登上钻井平台,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户家中,看看灶台、摸摸被褥,察看职工们的伙食和住宿情况……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他每天一起床,想的就是物价、住房、上学、医疗这儿件事。在总理看来,国家大事,就是人民大众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天下再大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因而,他的办公桌上经常摆着三张表一一一张是全国的粮价表,一张是副食品价格表,还有一张是各类物资的库存表……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责任感,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亦有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不足。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一“重视民生”在一些地方只是写在报告里,印在文件中,挂在口头上,却没有落到实处。有的把改善民生的钱挪作它用,用来上大项目,建面子工程,为仕途铺路; 有的以GDP 论英雄,对事关百姓看病、上学、买房等方面的“民生指标”不当回事; 有的热衷于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把下基层“送温暖”当成展示自己“亲民”形象的绝佳舞台,变成“秀温暖”……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在关注、重视、保障、改善民生成为执政要务的当下,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不仅关乎老百姓幸福指数的高低,关乎可持续发展,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可以说,“民生”是杆秤,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富强,承载着亿万家庭的生活和富足,从中可以掂量出官员与老百姓在彼此心中的分量与地位。
岁寒尤应念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透过温家宝总理情系基层、心忧民生的步履和细节,人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力量和信心。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 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在又一个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期盼更多的官员以总理为范,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百姓的家常“小事”当作政府大事,把群众最关注、最盼望、最困难的问题解决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二)分析
(1)可读性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新闻概念,很快地就被中国新闻界认同与接受,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这个概念突破了以往新闻僵硬死板的面孔,把长期被忽视的“读者观念”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它使新闻写作有明确的对象感。
(2)当然,任何文字作品,例如文学类的小说、诗歌、散文,甚至公文类的文件、报告,都应该做到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否则它没有读者,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但新闻报道与它们相比,对可读性有着更特殊甚至更苛刻的要求。新闻传播是在与一个广泛的不特定的读者群之间通过快速交流与快速阅读实现的。因此有人形容,新闻报道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具有“一眼功效”,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在一瞥之中抓住读者,能够让他们“一眼看懂’,、“一见钟情”,这当然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3)本篇报道在写作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抓住人物,写活人物,用与人物相关的事实说话。 ①本文开篇首先交代天气“正是三九寒冬,北京最低气温己是零下10摄氏度”,与下文中温家宝总理体察民J 清、送去党中央温暖形成对比,突出了温总理用行动暖民心。
②紧接着,在第二段中直接引用总理的话语“政府储备,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这样的语言由于是由新闻报道中的人物直接阐述的,因此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在之后的段落里“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责任感,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亦有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不足。”作者提醒各级党政干部应以温总理为榜样,真正做到“岁寒尤应念民生”,此处,一些不注意民生的领导干部又与温总理形成对比。这几处对比以及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使人物形象活起来,大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8. 简述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答案】直接引语是指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用原话已经成为现代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西方新闻教科书把它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1)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不拘一格地引用可以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