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856分析化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原子吸收法测定易形成难离解氧化物的元素铝时,需采用的火焰为( )。

A. 乙炔-空气

B. 乙炔-氧化亚氮

C. 丙烷-空气

D. 氢气-空气

【答案】B

【解析】对于易形成难离解氧化物的元素如B 、Be 、A1、稀土等,应采用高温火焰。乙炔-空气火焰的最高温度为2600K ; 乙快-氧化亚氮火焰的最高温度为3200K ; 丙烷-空气火焰的最高温度为2200K ; 氢气-空气火焰的最高温度为2300K 。

2. 能用过量NaOH 溶液分离的混合离子是( )。 A. B. C. D.

【答案】C

3. 标定HCl 标准溶液时,使用基准物中含有少量

( )。

A. 正误差

B. 负误差

C. 无影响

D. 结果混乱

【答案】A

4. 将苯酚溶液调至强碱性后发现,其

A. 向短波方向移动

B. 向长波方向移动

C. 不移动,但峰值下降

第 2 页,共 35 页 则对分析结果产生何种影响较其在酸性介质中( )。

D. 均无改变

【答案】B

【解析】紫外吸收光谱是由电子跃迁产生的,应从电子结构的角度去考虑。因苯酚为弱酸性物质,当溶液调至强碱性时,苯酚以负离子形式存在,氧原子上增加了一对能与苯环共轭的孤对电子,所以使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

5. (多选)在比色法中,显色反应应选择的条件有( )。

显色时间

入射光波长

显色的温度

显色剂的用量

【答案】ACD

【解析】在光电比色法中,为了达到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对于显色反应要进行严格的条件选择,显色反应应选择的条件有:(1)溶剂;(2)显色剂的用量;(3)溶液的酸度;(4)显色时间;(5)显色的温度等。B 项不属于显色反应应选择的条件,为测定条件。

6. 为了减免样品加工过程中的玷污,应该( )。

A. 选用合理的碎样手段

B. 避免交叉玷污

C. 控制粉碎程度

D.A+B+C

【答案】D

7. 测定饮用水中含量时,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其中柠檬酸的作用是( )。

A. 控制溶液的pH 值

B. 使溶液离子强度维持一定值

C. 避免迟滞效应

D. 与

【答案】D

,其组成为NaCl

、【解析】直接电位法测定F 时,需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ISAB )

和柠檬酸钠,作用分别为:固定溶液的离子强度、控制溶液的pH 和与等离

子生成配合物,避免干扰。

8. 对于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完全达到99.9%时的必要条件为( )。 A.

C.

【答案】C

第 3 页,共 35 页 等离子生成配合物,避免干扰 B. D.

9. pH 为14.00和pH 为2.00的电解质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的pH 为( )。

A.8.00

B.14.00

C.2.00

D.13.70

【答案】D

10 ,.以下方法中可以通过改变pH 值来使与离子交换剂结合的各个组分被洗脱下来的是( )。

A. 在使用阴离子交换剂时,pH 值是从低到高洗脱

B. 在使用阳离子交换剂时,pH 值是从低到高洗脱

C. 在使用阳离子交换剂时,pH 值是从高到低洗脱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B

二、简答题

11.要获得纯净而易于分离和洗涤的沉淀,需采取些什么措施?为什么?

【答案】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性质不同,对形成沉淀时的条件要求也不同。所以,晶形

;;;沉淀的沉淀条件为:在适当稀的溶液中进行(稀)在不断搅拌下进行(搅)在热溶液中进行(热)

;;在酸性溶液中进行(酸)进行陈化(陈)。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为:在适当浓的溶液中进行(浓)

;在不断搅拌下进行(搅);加入电解质溶液(电);不必陈化(不陈)在热溶液中进行(热)。目

的在于根据冯维曼经验公式,降低相对过饱和度,减小形成沉淀时的初始速率。

12.写出溶液的质子条件式。

【答案】参考水准:

13.在进行络合滴定时,为什么要加入缓冲溶液控制滴定体系保持一定的pH?

【答案】EDTA 是多元酸,Y 有多种存在型体。当M 与Y 反应时,会释放出同时H+的

,另外在不同的酸度下,M 也会有副反应发生而最终使得存在套与Y 结合(即Y 发生络合反应)

M 与Y 反应的条件稳定常数受到pH 的影响而不能进行准确的络合滴定。故络合反应一定要在一定的PH 缓冲溶液中进行。

14.比较电位滴定法与直接电位法、指示剂指示终点法的区别。

【答案】电位滴定法与直接电位法的区别是:电位滴定法是根据电池电动势的变化情况确定滴定终点,其定量参数是滴定剂的体积;直接电位法是以所测得的电池电动势作为定量参数,测定组分活度的方法。电位滴定法与指示剂指示终点滴定法方法不同,指示剂指示终点方法是利用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指示滴定终点;而电位滴定法是利用电池电动势的突跃来指示终点。

第 4 页,共 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