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中古时期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中古时期,医者,患者,医疗市场

  摘要


摘  要
医患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医”因有“患”而生,“患”因有“医”而愈,医患之间彼此唇齿相依。医者治疗,患者接受治疗,几千年来,医患双方“行医”和“就医”的基本关系始终未变。医患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现象,而且还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古时期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影响下的“行医观”、“就医观”,对中国古代的医患关系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以中古时期的医患关系为研究对象,结合医学、医学史、社会学、宗教学的相关知识,对中古时期的医患关系进行了总体探讨和比较,并与中古的社会现实、时人之精神信仰状况以及佛、道、巫的发展等相关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希望有所裨益。对此,本文着重从以下几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医疗市场中的医者。此部分又欲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医者的报酬。行医可以为医者带来丰厚的报酬,这也是其从业目的之一,另外还要探讨行医背后的实际考量,及医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换关系。第二,医者之间的竞争。这部分集中一个饶富意义的面向,即专科与全科之间的竞争。本节指出此时的医疗市场混乱而缺乏规范,而医家自命的正统,并未获得官方与制度性力量的支持,终究只能停留在语言与象征的层面。在实际的行医经验中,他们仍不得不面对形形色色医者的竞争。第三,医者的保护机制。此处指出,医者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声名。这可以被理解为象征资本的交换,包括名声与信任,而后者尤其是医者追求的目标。
第二部分把焦点转向患者。这部分主要是界定医患关系的范围。本章指出中古时期的患者不是无知、被动而等待被解放的角色。他们亦可能活跃地主导了医疗过程。本章首节指出患者在求医问药时,个人的人际网络担当了重要角色,即所谓的“熟人社会”。第二节主要勾勒了医疗市场中形形色色的治疗方式,旨在强调患者选择的可能性。除了求助于专业医者,患者不是自行医治,就是求助于宗教,亦或是拒医废药。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患者都游离于医患关系之外。
第三部分论述的是患者求医时的策略。依次讨论患者的择医、请医与试医,换医。他们时常相互荐医,或者通过第三方延请医者。有些患者经常换医,结果要不是医者来去匆匆,就是同一时间医疗场所内存在数名医者。不过医疗现场的热闹景象不止于此,除了众多医者外,患者的家属在医疗过程中往往也各有主张,这是本部分的第四节所要论述的医、患、家属之间的角力。
第四部分论述的是医患之间的伦理与责任。这部分要讨论的是:医者是否可以拒绝患者,或何以拒绝患者?患者的生死该由何人负起责任?是医者或患者?或者,究竟何为“负责任”?需要指出的是,医者的责任在中古时期是一个暧昧的问题,医者愿意肩起医疗责任,只能回归个人的选择,可能出于宗教性的原因,或是对于自身道德的要求。负责任一事,并未成为医者职业伦理的一环。
结语部分,除了扼要的总结本文研究外,论述了中古时期医患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