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大学010政治经济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际竞争与合作
【答案】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指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化,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同时又参与竞争的活动。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全球化在有效地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各国总是在竟争(甚至对抗)与合作之间权衡,在每件相关的国际经济事务中衡量本国的利弊得失,选择采取竞争或者合作。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始终存在,在竞争中有所合作是为了避免对抗带来的损失,而在合作中的竞争是争夺主导权,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国际竞争与合作总是同时并存,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
2. 经济发展
【答案】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除了包含有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增长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等等,广大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较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的概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经济发展不包括也不应该包括政治结构、民主制度等社会发展的内容,尽管政治结构、民主制度等对经济发展也存在影响。
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认为,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的增进,因此表明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总消费量、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
3. 社会劳动
【答案】社会劳动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每个商品生产者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是为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生产商品的,因此他们的劳动又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一旦商品卖不出去,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 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答案】(1)按劳分配指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有:
①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对共同劳动的成果进行分配,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
②用于按劳分配的产品只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或称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个人消费品,而不是全部社会产品。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依然归社会所有,社会还要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社会和劳动者共同需要的部分,剩下的部分才在劳动者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③社会或集体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这里作为分配依据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在质上是被社会承认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在量上是社会平均劳动。
按要素分配是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是与按劳分配不同的一种分配力一式。它的基本要求是: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而分配社会财富。即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者取得工资收入,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收入,资本所有者取得利息、红利收入,技术、专利、信息的所有者也得到相应的收入。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具体表现和要求。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非劳动要素的所有者进行投资、经营或技术入股等,给其带来相应的收入,这是按生产要素所有权进行分配。所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所有制结构,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果。
5. 价值量
【答案】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于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便越少,从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则生产每一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
6. 具体劳动
【答案】具体劳动是指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要的改变相应地发生变化。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
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7. 通货紧缩
【答案】通货紧缩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必然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结果。但是,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并非不足,消费和投资支出下降的原因则是由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那么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促使消费和投资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 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并非不足,消费和投资行为也没有发生变化,而是融资体制、投资体制或者消费体制发生了紧缩性变化,总需求水平也同样会下降。这时,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总需求体制方面的原因。另外,对于一个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经济而言,净出口的下降也可能传导到全社会,引起全面的通货紧缩。这时,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国外部门的需求相对下降。
8. 可变资本
【答案】可变资本是“不变资本”的对称,是指体现在劳动力即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而且创造出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能发生量的变化,因此称为可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是再现于新产品,而是再生产出来。因为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进入劳动者手中即转化为他的收入,已被劳动者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要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新价值来补偿这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由货币形式变为劳动力形式,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可形成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即比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更多的新价值。与不变资本不同,它是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第一次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二、简答题
9. 简述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
【答案】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之和,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关系表现在:
(1)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
①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
②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正好同价值相等。
(2)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绝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