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史之中国电视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防电影
【答案】中国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提出“国防文学”口号不久,于1936年2月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必须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国防电影口号的提出及围绕这一口号的讨论,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代表作品有《生死同心》《夜奔》《马路天使》等。
2. 孤岛电影
【答案】孤岛电影是日军侵华背景下,这一特殊时期、特殊地区出品的电影。由于电影界在租界相对独立,电影制作受到其他力量的控制较少,电影公司老板可以相对自由地控制资本,因此,这一时期商业片发展繁荣,歌唱片一、古装片等商业类型片在“孤岛”时期达到发展的新高潮。代表作品有:1932年2月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 于伶的《花溅泪》、柯灵的《乱世风光》等,在揭露现实的同时,也反映出抗日救亡的时代心声。
3. 北影四大帅
【答案】北影四大帅指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四位著名导演水华、成荫、崔鬼、凌子风。成荫的代表作有《南征北战》(1952)、《西安事变》(1982)。水华的代表作有《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1959)、《伤逝》(1981)。崔鬼的《青春之歌》(1959)和《小兵张嘎》(1964)在“十七年”电影中独领风骚。凌子风的代表作有《红旗谱》(L960), 《骆驼祥子》(1982). 《边城》(1984)。
4. 张石川
【答案】张石川(1899-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最早的电影导演之一。他拍摄了: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1913年); 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揭露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1916年); 中国电影第一部比较成功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1923年); 引领电影市场风气以至不可收拾的武侠神怪连集片《火烧红莲寺》(1928年始); 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0年)等。这诸多第一,标识着张石川的不懈开拓创造的成绩。
5. 谢铁骊
【答案】谢铁骊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谢铁骊的诗意激情和细腻精微表达特色,使他成为人情味浓郁的独特导演。谢铁骊是编剧与导演并佳的少数名导,除《海霞》外,《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红楼梦》等都是编导合一。他还创作有《无名岛》《暴风骤雨》《知音》《今秋桂花迟》等。
6. 《李双双》
【答案】海燕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导演鲁韧,编剧李准,是一部展示新中国农村妇女崭新精神风貌的优秀影片。影片轻喜剧的艺术样式、紧扣人物的性格冲突、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性格化语言,都在当时的中国银幕上独树一帜。李双双的扮演者张瑞芳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调,在表演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时,更着力体现女性的温存、忍让,对丈夫和孩子的疼爱,对朋友的关心。李双双的银幕形象是20世纪60年代电影创作的
一个重大收获。
7. 《人到中年》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根据堪容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围绕女医生陆文婷的境遇,反映并思考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且巫待解决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同时赞扬了知识分子任劳任怨、忠于事业、热爱祖国的高尚品格。影片哀而不伤的叙事风格让人为之动容,更引起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潘虹以忧郁的眼神、出色的表演,赋子人物生命力和更多面的情感表达,成功塑造了陆文婷的形象。1983年,影片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8. 王朔电影年
【答案】1988年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畅销书作家王朔的四部作品被同时搬上银幕:米家山导演的《顽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黄建新导演的《轮回》(根据小说《浮出海面》改编)、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根据小说《橡皮人》改编)、夏钢导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一年之内,同一作家的四部作品被搬上银幕,实属罕见。因此,有人称1988年为“王朔电影年”,称这股王朔热为“王朔现象”。
二、简答题
9. 简述“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主张(思想)。
【答案】左翼电影运动是zo 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电影运动。左翼电影理论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影响,不仅有着革命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创新、突破的意义。这些影片多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对象,面向社会和时代,在内容上“尽量利用大众的真生活”,并“拿大众每天接触的人物做主角”。在形式上则强调“多动作,少对白”,镜头画面简洁明快、质朴真挚,使银幕上充满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真实而新鲜的时代生活气息和强烈而深刻的艺术力量。经过几年的创作实践,左翼电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革新了中国电影陈旧的面貌,因此受到各阶层观众的欢迎。第一部左翼电影是1933年3月夏衍与明星公司导演程步高合作创作的《狂流》,其他代表作还有:((春蚕》《姊妹花》《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和《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迷途的羔羊》《夜半歌声》等。
10.简述1930年代中国软性电影。
【答案】软性电影又叫做纯艺术片电影,最早区别“软”“硬”电影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软性电影论”者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支持软性电影的有黄嘉漠、姚苏凤等。三十年代的软性电影有以下特点:
(1)在电影艺术的本质卜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艺术是社会的现象,电影通过艺术阐明事物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2)在内容与形式上,软性电影论者否定电影的新内容,刻意拔高形式上的意义,贬低作品内容。
(3)在倾向性与艺术性上,仟何艺术家都不应该带有倾向性,要追求电影的艺术性,忽视宣传与教育功效。
“软性电影论”者的观点小免完全忽视了电影的启蒙和社会动员的功能。他们仅仅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大都市如上海、北平的片刻的繁荣,将自己的思路仅仅寄托在由电影票房所吸引的电影的“具体观众”的偏好上。而没有认识到,当时所出现的电影工业所依赖的从二十年代后期到抗日战争之前二十年代中叶所出现的都市的繁荣。
11.样板戏电影创作中的三突出指的是什么?
【答案】(1)“三突出”是拍样板戏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它是由于会泳首次提出的,1968年5月23日,于会泳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文章《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塑造人物上要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主要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2)后来,姚文元把“三突出”的原则进一步概括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并把它上升为“无产阶级文艺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3)“三突出”原则,在样板戏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借助于各种电影手段,被推向极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电影语言。有人做了这样的总结归纳: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敌寒我暖。即在景别表现上,对敌人用远景,对英雄人物用近景; 在光的运用上,对敌人用暗光,对英雄人物用亮光; 在人物造型的比例上,敌人要显得渺小,英雄要显得高大; 在镜头角度上,对敌人要俯拍,对英雄人物要仰拍; 在色彩冷暖上,对敌人一般打蓝光,对英雄人物打红光。
12.简答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
【答案】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光圈
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 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2)焦距
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 镜头焦越长,景深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