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651植物学或动物学或微生物学之微生物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接合孢子与担孢子
【答案】(1)接合孢子是一类存在于真菌内的有性孢子,二倍体,近圆形,只有1个,内生,细胞壁厚,休眠。例如德氏腐霉内存在接合孢子。
(2)担孢子是存在于真菌内的一类有性孢子,单体,近圆形,一般有4个,外生,长在特有的担子上。例如蘑菇、香菇等。在一些菌丝形成时萌发。
2. 瓦氏试验(瓦色曼试验)。
【答案】瓦氏试验(瓦色曼试验)是一种利用补体结合反应检测梅毒的方法。
3. 染色体。
【答案】染色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其染色质通过盘绕、折叠,由核小体经中空螺线管至超螺旋环,最后浓缩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棒状结构。
4. 淋巴细胞杂交瘤。
【答案】淋巴细胞杂交瘤是免疫后产抗体的小白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形成一种的新细胞株。
5. 微好氧菌。
【答案】微好氧菌是指一类只能在较低氧分下(0.01~0.03巴)下才能正常生长的微生物。
6. 毒血症。
【答案】毒血症指病原体被限制在宿主的局部病灶,但其所产生的毒素可进入血液而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传染病。
7. 亚病毒。
【答案】亚病毒是只含核酸或蛋白质一种成分的分子病原体,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三类。
8. 野生型。
【答案】野生型是指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以前的原始菌株。
二、简答题
9. 请设计一个试验证明某种化学药物的作用是防腐或者是杀菌,并说明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答案】防腐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杀菌则是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物体内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的能力。根据这二者的原理可知,杀菌是将一切微生物彻底杀灭了,而防腐只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并没有彻底杀死微生物。若能够从使用化学药物的处理的物品中分离出微生物,则说明该化学药物是防腐作用,反之则是杀菌作用。配制一定的溶度的菌液,并用化学药品作处理;制备普通的琼脂培养基,并铺成平板;将处理过的菌液稀释至一定浓度后,接种到固体平板上,并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并观察平板上是否有微生物生长;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设置对照。
10.给你下列菌株:菌株基因型菌株接合后导致重组的可能基因型。(2)当
型。
【答案】(1)A 与B 接合后,供体细胞的基因型仍为因型仍为
(2)
当 变成为Hfr 时,A 与B 接合后,受体细胞的可能基因型种类较多,
如
等等。
11.亚病毒因子有哪些类,各有何特点?
【答案】亚病毒因子包括:
(1)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 —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其裸露的低相对分子质量侵染RNA ,无蛋白质外壳、无编码功能、利用宿主RNA 聚酶II 进行复制;
(2)拟病毒:是一类报包袠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类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
或DNA 构成,其复制必须依赖辅助病毒的协助,可干扰辅助病毒的复制和减轻其对宿主的病害;
(3)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蛋白因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与其发生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12.试对细菌营养细胞和芽孢的10项形态、构造和特性作一比较表。
【答案】细菌营养细胞和芽孢的比较如下表。
表 仍是受体细胞转变为基基因型问题:(1)指出A 与B 成为Hfr 菌株后,两株菌接合后导致重组的可能基因
13.试述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方法,并说明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应用上的作用。
【答案】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4个步骤。营养缺陷型的应用价值主要有:
(1)营养缺陷型在杂交育种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2)利用营养缺陷型可以研究生物合成的途径;
(3)利用营养缺陷型可以作为诱变筛选突变株的标记;
(4)利用缺陷型可以获得某些代谢的中间产物,因此在生产上可以用来进行生产氨基酸、核苷酸之类的物质。
14.目前人类已记载过的微生物有多少种?约占自然界存在的百分之几?估计今后有可能新发现的是什么微生物?为什么?
【答案】目前人类已记载的微生物有15万〜20万种,约占自然界存在的百分之十。今后有可能发现的新种为遗传变异类型,由于人们大量的研究和应用抗生素等物质,加快了微生物进化的步伐,使微生物的种数会迅速扩大。
三、问答题
15.举例说明微生物在推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的重大历史贡献,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由于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和培养条件简便,因此生命科学工作者常选用其作为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的研究对象。
(1)重大历史贡献有:
①历史上“自生说”的否定,糖酵解机制的认识;
②基因与酶关系的发现,突变本质的阐明;
③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证实,操纵子学说的提出;
④遗传密码的揭示,基因工程的开创;
⑤PCR 技术的建立,真核细胞内共生学说的提出,以及近年来生物三域理论的创建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