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海洋大学904行政管理专业综合之《政治学导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评析题

1. 试论政治参与的含义、功能、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1)政治参与的含义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政治参与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②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③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④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⑤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2)政治参与的功能

公民或公民团体的政治参与并不是直接参与国家政权管理工作,而是以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影响政府活动。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公民或公民团体的政治参与发挥着不同于政治家或国家公职人员的作用。政治参与的一般功能有:

①教育功能

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掌握具有参政资格的公民所应具备的政治价值观、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增强对政治体系的体验性理解和关注程度,提高参与者的政治觉悟,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政治公民。公民参与社会的共同政治活动,履行公民的民主权利,对社会政治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②表达功能

a. 政治参与具有表达民众意愿的功能,它给公民和公民团体提供了将其利益和要求传递至政治系统的机会,并施加影响。

b. 政治参与可以反对政府决策的片面性,反对政府行为对大多数人的侵害,公民也可以通过政治参与寻求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利益补偿。

c. 政府应当向公众提供稳妥的政治参与渠道,保持政府与民众之间必要的沟通。

③监督功能

a. 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否正确,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政治领导者是否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除了国家权力机构内部运用政治、法律的手段加以约束和控制之外,公民和公民团体围绕政治权力展开的政治参与是一种必要的监督。

b. 政治参与的内容既包括公众对掌权者的监督,也包括对政府权力运行结果的检查和监督。一切

政治权力归属人民所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性内容,社会主义政治参与的发展,应当发挥人民大众政治参与的监督功能,使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得到法律的保障,并成为实际的政治发展过程。

(3)政治参与的程度

政治参与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反映。衡量公民参政程度不能根据个人或一部人是否参与了政治发展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一种形式,而是需要在政治发展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多种形式上观察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在分析政治参与程度时,通常有两个方面:

①广度,即参与政治活动人数的比率分布;

②强度,即影响政治系统整体的程度和持续性。

由于政治参与过程中受到多种组合变量的综合作用,因而,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来判断某一社会政治参与总体水平的高低。

(4)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一般经济发展和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

a. 民主时代在市场机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更多的参与型公民。经济发展提高了国民财富和教育程度,为人们提供了在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中就业的机会,也就会增强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b. 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为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 经济发展同时也促使政府职能扩大,这也意味着政府扩大了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受到政府作用影响的公民为反过来影响政府作用,就不得不提高参与程度。

②社会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较发达社会的政治参与受到包括教育收入、职业团体、性别、年龄、宗教、人种、地区等方面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③政治心理

政治参与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政治参与的水平和程度,参与者受到自己能够影响政治过程的感觉、政府或政治领袖的行为是否符合公众利益的态度、自己关注政治程度的感受等因素的影响。 ④政治机制

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必然要受到政治自身因素的影响。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质对政治参与有重大影响作用。就运行机制来说,直接对政治参与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

二、简答题

2. 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含义?

【答案】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公民,是公民自下而上影响政治的过程。

(2)政治参与是一种活动而不包括态度。

(3)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定的活动。

(4)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本人自动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且包括行动者受他人动员而发生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3. 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理论与无政府主义国家消亡理论的区别分析。

【答案】(1)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论,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自行消亡,而并非指所有国家都可以自行消亡。因此,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是国家消亡的唯一道路。马克思主义主张用暴力推翻剥削阶级国家以后,先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实现由有国家向无国家的过渡; 而无政府主义主张用暴力推翻剥削阶级国家以后,不要任何阶级的专政,一步跨入无国家的社会自治。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国家消亡和阶级的消灭是密切联系的。阶级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基本前提,国家消亡是阶级消灭的必然结果。按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消亡的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儿点:

①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使国家逐步消亡的前提。

②在国内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作为国家重要特征的压迫职能日趋减弱,以至最后消亡。而国家的管理职能日趋扩大,逐步过渡到由不同于国家的另外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是国家消亡的基本条件。

③国家消亡还必须具备物质基础。即人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则富极大地丰富,逐步消灭三大差别,以至不再需要国家这种强制机关来保卫公有制,保卫劳动的平等,保卫产品分配的平等。 ④国家消亡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实现的如果有帝国主义存在,有侵略势力存在,国家就不能消亡。故国家消亡还必须有外部条件,要全世界都进入共产主义。

而无政府主义的国家消亡理论主张在24小时内消灭一切国家,完全否认国家消亡的各种前提条件。

4. 简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答案】政治与经济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1)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对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

经济具有两个力一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_是指特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力一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生产力是社会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和文明的基础,而与特定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建构起政治等上层建筑。在社会结构的这三层因素中,生产力是根本性的因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而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取向和运行方式。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①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②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