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教育系863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澎湖巡检司
【答案】澎湖巡检司是元代设立的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元代至元年间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泉州府,这是中央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权机构的开始。明代澎湖巡检司的
,加强了对澎湖和台湾的开发与管理。 辖区,扩大到台湾本岛(元代称为瑁求或琉球)
2. 五均六筦
【答案】五均六筦是王莽新政的城市经济政策,希望通过这一措施改善对工商业和财政的管理。“五均六筦”就是对六种经济活动实行管制,包括对盐、铁、酒实行专卖,政府铸钱,对名山大泽产品收税以及五均赊贷,即:政府对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进行管制并办理官营贷款业务
等。不过这些措施中包含不利于实行的成分,遭到工商业者的联合反对,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混乱。
3. 弥兵之会
【答案】弥兵之会又称弥兵运动,是指春秋中期,宋国大夫华元、向戌等为了调解晋、楚两国之问的战争纷争两次召集相关国家在都城商丘西门外举行盟会,签订停战和约。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周围小国几乎都卷入战争。小国普遍厌战,晋、楚也疲于攻战。在此背景下,宋国前后两次发起“弥兵”运动。第一次会盟没有达到弥兵的预期效果,四年后爆发了晋楚郡陵之战; 第二次会盟共有14个诸侯参加,晋、楚两大诸侯国平分霸权; 齐、秦两国不作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两大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后,双方40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颇有好处。
4. 胡蓝之狱
【答案】胡蓝之狱是指明初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的合称。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将丞相胡惟庸处死。十年后,他又颁布《昭
,受此案牵连者达三万余人。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示奸党录》
,凉国公因谋反罪被诛杀,朱元璋颁布《逆臣录》,连子孙不准设丞相。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坐者一万余人。明太祖朱元谭借此两案大开杀戒,在三年期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对明代的政治造成重大影响。
5. 推恩令
【答案】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武帝时开始
推行。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 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实质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
6. 澶渊之盟
,辽【答案】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
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大胜,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絹二十万匹,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7. 急递铺
【答案】急递铺是金元时期传送公文的邮驿。金代在军马要道上每十里置一铺,铺头一人,铺兵三人,由所辖军射粮军内差担任,负责递送元帅府、六部文移,用跑步接力的方式日行三百里。元承金制,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铺兵五人,签贫户及漏籍户充役,免差发,负责递送省、台、院紧急公文,一昼夜行四百里。
8. 二帝四王之乱
【答案】二帝四王之乱是指唐德宗建中三年十一月至贞元二年四月,李希烈、朱韬、田悦、王武後、李纳、朱低等发动的叛乱。藩镇之乱平息后,为分散成德镇的势力,唐德宗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後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二州隶朱滔,令朱还范阳镇。朱滔、王武後因封赏不合己意,怨恨朝廷,魏博节度使田悦乘机派人以燕、赵、魏相依相存之势游说朱滔、王武後,于是形成三镇连兵反唐,推朱滔为盟主,又联络淄青镇李纳。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後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接受朱滔等的劝进,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其后建中四年十一月,朱韬之兄朱低在长安称帝,
国号秦,史称“二帝四王”。贞元元年朱滔病死,贞元二年李希烈被部将毒死,二帝四王之乱平息。
9. 七国之乱
【答案】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指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发动的叛乱。汉景帝即位后,为了削弱地方王国权力,便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削藩诏。吴王刘潺因不满国家削权与楚、赵、济南、茁川、胶西、胶东共七国联合起来起兵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前往平叛,仅历时三个月。中央借此次叛乱之机,将王国官吏的任命权收归,诸侯王国的政治影响力大为削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力王国的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0.票拟
【答案】票拟又称票旨、条旨、票本、拟票、拟旨是指明朝内阁处理奏章的一种办法。内阁成立后,一切内外章奏由阁臣代替皇帝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一张小票(纸条)上,附
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皇帝看过之后,便把小票撕了,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叫批红。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不过大臣的票拟只有经皇帝朱批之后方能生效,故天下事务权力仍旧归于皇帝。
11.周公东征
【答案】周公东征是指周公为平定东方三监叛乱而进行的征伐。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尚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方诸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兴师东征。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黯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建锥邑,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东征使周朝的影响达到东海之滨,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具有重大意义。
12.鱼鳞图册
【答案】鱼鱗图册是古代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亦称“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鱗簿”。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简答题
13.简述清朝的闭关政策。
【答案】(1)在明代,由于“倭患”的缘故,明朝曾经长期实行海禁。但在消灭东南“倭寇”后,开放海禁。清政府在和西方各国交往中基本上采取了闭关政策,所谓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的严格限制上。
(2)顺治时,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在郑成功、张煌言等领导下进行了抗清的斗争。为了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清朝政府施行海禁,严禁人民下海。清前期自统一台湾后逐渐放宽海禁,清朝开关以后,对外贸易悉照明朝旧制。闽粤各关皆设正副监督各一人,相当于以前的市舶使,来船经监督盘验许可后,才能进行贸易。
(3)针对西方殖民势力的非分之举,在开展外贸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严格限制措施。除限定
在广州一地通商外,还对进出口货物加以限制。军火、大米、绸缎、书籍等也都在禁止出口之列。
(4)实行行商制度。与此相应,对中国出海贸易的商船也有诸多限制。
(5)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的限制。害怕引发沿海人民反清斗争也是实行闭关政策的一个因素。此外实行闭关政策确实延缓了西方殖民势力侵占中国的进程,但也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视野的发展,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闭关政策还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道路。最终,闭关政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