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我们不难发现,国情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对国情的认识、态度和方法等而形成的国情观,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国情观有直接关系。研究中国国情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研究和分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国情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理论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们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很有建树,论著、论文很多,但对与邓小平理论有密切关系的邓小平的国情观的研究却不多。为此,在认真研讨《邓小平文选》及相关资料并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国情的分析和认识为线索,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态度,对邓小平的国情观进行初步研究,提出并分析论证了邓小平国情观中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的思想观点和问题。 第一部分:邓小平国情观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的国情观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科学的国情观。在新中国成立后初见端倪,到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以后逐渐发展与成熟。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初步探索、曲折中的反思、基本形成和发展成熟等四个阶段。"走自己的路"和"初级阶段"的观点的提出,是邓小平国情观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本文这一部分重点考察和分析的是邓小平国情观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思想轨迹。 第二部分:邓小平国情观的主要内容 国情涉及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邓小平的国情观是邓小平对当代世情和中国国情的系统认识、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的总和;是邓小平对世情和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的认识成果和理论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初级阶段论、科教兴国论、综合国力论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论等,其中初级阶段论是核心内容。"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所作的认识和判断;在此基础形成了系统的国情思想和理论。邓小平国情观中的科教兴国论、综合国力论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论等,都是在基本国情下怎样立足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第三部分:邓小平国情观的特点和意义 邓小平自称为"实事求是派",其国情观是唯实求真的国情观;创新是邓小平思想理论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其国情观中表现为创新性,如"初级阶段"的思想和理论就是国情观上的创新;邓小平的国情观既吸收了中国 共产党第一、二代其他领导人的思想和观点,又是他个人的理论创新与后人的继续探索相联系的产物,它没有封闭没有穷尽,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因此本文将其主要特点概括为求实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邓小平国情观的理论意义是: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情观;它对我们考察和认识国情,正确地对待国情具有方法论意义。其实践意义是,它对我们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重要作用;它是进行国情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它为当代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具有一定的国际借鉴意义;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它也为第三世界及一切发展中国家吸收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并使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