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性社会学

【答案】性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性社会学有两个研究角度:①探索人类种种性现象中所包含着的、所反映着的各种社会因素; ②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运行机制。性社会学的最基本命题是:人类的所有性行为,无论多么奇特和罕见,与人类的其他任何社会行为一样,并不是“生物本能”,而是人所处的社会使然。

2. 无讼(费孝通)

【答案】“无讼”一词源自孔子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无讼现象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向法律诉讼观念,甚至时至今日它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简言之,就是说,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是推行法律和法庭,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己先发生了。

3.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4. 镜中我(库利)

【答案】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二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5.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 ③发展社会化; ④逆向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二、简答题

6. 简述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

【答案】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影响。

(2)声誉法。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此外,为了防止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应当把那些与评判员相类似的人以及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排除在他们的评判范围之外。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例如,可以用来进行职业声誉的研究。

(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由于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法等。

7. 男性与女性的差别除了生理的构造外,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答案】男性与女性的差别除了生理的构造外,是后天的。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差异

社会学家认为,“心理差异是指人们的行为、脑力和个性的差异。”科学家采用跨文化观察的方法收集的大量资料表明:

①女孩比男孩更多愁善感,更愿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且女孩相对更具有养育和忍受的天性; ②男孩子比女孩子敢出风头,争强好胜,容易产生侵犯行为。

(2)社会化造成的两性差异

社会因素是解释性别差异原因的主要途径。性别差异不仅仅是由于生物特性决定的,而且也是文化的产物。婴儿从出生之后一直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媒体的性别社会化,逐渐形塑成主流文化所认同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3)功能沦和冲突论的性别差异理论

①功能论

从劳动的性别分工着手,认为男女分工不同是因为人类早期生存的需要。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建构和文化观念是这种分工的逻辑基础。

②冲突理论

在分析性别差异时以权力问题为出发点。男人在体型上普遍比女性高大强壮,于是可以强迫女人服从,从而创造并维持了性别的阶层化系统。

8. 简述帕森斯的AGIL 功能分析模型。

【答案】(1)AGIL 框架是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立足点是:无论是整个社会行动系统,还是构成社会的小群体、家庭和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具有一些最基本的共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在其运行中既要求着也发挥着某种特定的功能。把这些具有一般共性的功能要求和功能作用概括出来,就建立了一种关于一般系统的结构功能框架AGIL 框架。然后这种框架可以用来研究各种社会系统、子系统或社会结构的功能。

(2)A 适应,即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包括对环境给系统的限制和压力的顺应,以及对环境的积极改造; G 目标达到,即社会系统确立总日标的功能,社会系统确立了总日标,可以把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集中指向某种目的; I 整合,即协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使它们达到某种程度的团结而开展有效的合作; L 潜在的模式维持,即根据某些规范与原则,维持系统行动秩序与活动方式连续性的功能。

(3)AGIL 框架可预测社会系统运动及其功能发挥的阶段性。社会系统运动的动因在于内部的紧张,而内部紧张又与外部环境压力有关。因此,可以说社会系统运动是由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关系造成的。社会系统一定处于特定的外部环境中,也一定存在某种内部结构关系,社会成员在受内外各种规定性限制的系统中,不仅有实然性的认知,而且有理想性的要求。理想要求同系统现存状态一定存在某种不一致,当社会成员根据理想要求采取社会行动时,社会系统就开始了运动,各种结构功能也就发挥了作用。

9. 简述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答案】非正式群体既有正功能,也具有负功能,主要表现为:

(1)正功能

①对工人来说,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 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由于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以及苛刻严格的纪律导致工人产生厌烦和疲劳,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缓和或减轻这种症状。

b. 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满足工人对地位的需求,以弥补在正式结构中的地位渴望。

c. 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它缓和了工人角色中情感中立和普遍主义原则所带来的紧张。为工人提供了另一种表露人格的渠道。

d. 提供独立的机会。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工人提供“独立”和“自由发展机会”。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工人在科层制的管制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