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物流管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企业如果要提高采购物流的效率,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案】企业要提高采购物流的效率,优化采购物流,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供应商数量的优化
供应商数量关系到企业的原材料及零部件的订货费用、价格折扣及供货的稳定性。在供应商数量决策方面,企业可以进行以下两种选择。
①多源供应
多源供应是指企业就某种原材料或零部件同时选择多家供应商。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多源供应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一旦供应商发生意外事故或违约行为而中止供货可能形成的风险。但多源供应容易造成以下不利之处:a. 增加供应商管理难度,造成订货费用增加; b. 小利于获取较高的价格折扣; c. 造成原材料及零部件的送货费用增加。
②单源供应
单源供应是指企业就某种原材料或零部件只选择一家供应商。单源供应可以使供应商获得大量、稳定的订单来源,为降低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供应成本创造了条件,这种成本降低可以被供应商和制造企业所共享。同时,单源供应可以使供应商集中精力于原材料或零部件的生产和技术开发,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质量。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单源供应的好处在于:a. 可以有效地节约订货费用; b. 由于集中订货,可以获得较高的价格折扣,降低订货价格; c. 可以获得质量更好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 d. 便于集中开展送货服务,节约送货费用。但单源供应较容易导致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的不稳定性。
(2)供应商布局的优化
①全球布局
山于各国的原材料及零部件的生产成本差距很大,为了以最少的资金采购到质量最好、技术最先迸的原材料及零部件,一些生产企业将供应商选择的范围扩展到全球。
②就近布局
生产企业与供应商距离较近,可以大大节约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仓储及运输费用,使供应商实现对生产企业原材料或零部件订货的快速响应。同时,有助于双方人员的交流,进一步密切合作关系。产业集群之所以具有竞争优势,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生产企业与供应商在地理位置上的靠近。
(3)采购时间及数量的优化
JIT 采购,是指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能够采购到具有质量保证的所需要数量的原材料及零部件。JIT 采购是从JIT 生产发展而来的,是JIT 生产向采购领域的延伸。要进行JIT 生产,除了企业内部生产的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及时之外,还需要企业外部生产的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
当然,JIT 采购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但要求生产企业自身拥有较强的采购管理能力,而且取决于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取决于社会物流产业的发展。
(4)采购质量的优化
原材料及零部件采购质量不仅关系到企业最终产品的质量,而且关系到采购物流的效率。管理法是近些年来流行的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方法。供应商是否实施管理法可以成为生产企业判定供应商的产品质量、选择供应商的重要依据; 在生产企业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中,已实施合理法的生产企业致力于在供应商中导入管理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供应商供货质量的事前控制。
(5)采购价格及服务的优化
在采购过程中,企业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过分注重采购价格的高低,而忽视了采购价格的真实内涵。事实上,采购价格是与一系列交易条件,如支付时间、送货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单纯追求低廉的价格而忽视其他交易条件,是极不明智的。
2. 在物流活动中,流通加工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怎样才能使得流通加工活功更为科学、更为合理呢?
【答案】(1)流通加工的价值
随着社会分下的细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产成品的物流链条越来越长,流通加下变得越来越重要。概括而言,流通加工具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
由于顾客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必须在流通环节按照顾客的要求进行再次加工,如根据顾客所需要的尺寸对平板玻璃、钢板进行裁剪。
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流通加工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往往以简单的加工实现较大的价值增值,是物流中的重要利润源。有些产品,如玩具、服装等,通过流通加工改变其包装,可以大幅度提高商品的档次。蔬菜等食品经过加工形成半成品,可以减少消费者择菜、洗菜的时间,使产品售价大幅度提高。流通加工还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利用率,有些流通加工可以使产品利用率提高20%~50%,这是采取一般方法提高生产率所难以达到的。
③提高物流的效率组装型产品,如自行车、缝纫机、铝制门窗框架,如果在生产企业完成产品的装配活动,将导致运输费用的大幅度增加。而将其零部件直接捆扎或装箱,到达销售地点后再行装配,就可以方便运输,节省大量的运输费用。
(2)流通加工合理化途径
①流通加工的内容选择得当
流通加工合理化首先应明确与生产加工的合理分工。否则,本应由生产加工完成的环节却错误地由流通加工完成,不利于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性; 而本应由流通加工完成的环节却错误地由生产加工去完成,不利于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通常而言,对于工艺复杂、技术装备要求较高的加工环节,由生产加工完成; 而流通加工则完成工艺相对简单、技术装备要求不高、需求个性化突出的
②流通加工的地点选择合理
为满足大批量生产与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流通加工,其加工地以设在靠近主要消费地区为宜。流通加工地的具体选址,应充分考虑产品配送的要求,实现配送里程的最优化。
③流通加工的过程要求经济节约
尽管流通加工难以实现生产加工那样的规模经济性,但只要对劳动力、设备、动力、物资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样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节约能源、节约人力、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设备利用率是流通加工合理化重要的考虑因素。
3. 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物流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答案】对于企业而言,标杆法是企业真实地衡量自己的物流水平、找出自己物流作业及管理差距、提高物流作业及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运用标杆法评价及改进企业物流绩效的步骤如下:
(1)确定关键的物流绩效管理指标
围绕当前的企业战略,确定企业物流绩效管理的主要指标。指标的设置不需要面面俱到,关键应针对当前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选择,把握住问题的重点和实质。
(2)确定企业物流绩效管理的标杆
首先,企业可以考虑在自己所在的行业内选择物流管理效率最高的企业作为标杆。如果本行业内的其他企业物流管理效率并小是很突出,或者企业本身就是本行业中物流管理效率最高的企业,则有必要将标杆的选择范围扩充到其他行业最佳的企业。在选择标杆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信息的可获性,只有能够充分获得标杆企业翔实的资料,才能有效发挥标杆法的功效。
(3)确定企业物流管理绩效的真实水平及差距
企业通过对标杆企业及自身物流管理的相关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确定自身物流管理的真实绩效水平,通过与标杆企业进行对比,明确差距所在,并找出差距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在这里,如何获得标杆企业有关物流管理的信息至关重要。商业期刊、报纸、互联网是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行业协会的有关统计资料也是了解标杆企业物流信息的重要来源。优秀企业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研讨会或举办讲座,这些会议与讲座也是了解有关信息的重要渠道。
(4)制定物流绩效改进方案
针对阻碍物流绩效提高的各种原因,借鉴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企业制定缩小、消除乃至超越标杆企业绩效水平的实施方案,确定自己及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努力方向、改进重点及实施步骤。
(5)实施物流绩效改进方案并监控方案实施效果
按照物流绩效改进方案确定的步骤,企业改进内部物流作业及管理的流程,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物流活动或供应链合作伙伴本身进行优化,并落实相应的人、财、物支持,建立相应的报告系统,监控方案的实施情况,检查方案实施后的成效,并及时进行总结,以便于今后对物流绩效进行持续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