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76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政治经济学教材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通货膨胀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因此,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它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流通中对货币的需求量是自发变化,而且难以预测的。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纸币流通在技术上具有货币供给的无限可能性,而且通过国家权力强制货币流通,从而弱化甚至破坏货币流通的自发调节机制; 另一方面,纸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进入流通的纸币不能够通过贮藏方式退出流通,这就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无限性和货币容纳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必然是,过多投入流通的纸币只有采取降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来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样,货币贬值就不可避免了,由此产生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可以通过黄金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自发进行调节,过多的金属铸币会自发地退出流通而贮藏起来,所以金属货币不会超过流通中的需要,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这句话是正确的。

2. 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而且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社会化大生产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要求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和协作。这种分工和协作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发达和紧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大生产,离不开国际交往,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这个统一的大市场中,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的流动,获得本国希望得到的比较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可以节省社会劳动,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

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

【答案】第一个条件是错误的,第一个条件是正确的,因而整个说法是错误的。理由分析如

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Ⅰ(v+m)Ⅱc 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这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外,还有剩余,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追加的生产资料·用公式表即I (c+v+m)>Ic+Ⅱc ,把公式两端Ic 减去,得到I (v+m)>IIc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为II (c+m+m/x)>I(v+m/x),即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这是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追加的消费资料,用公式表示即为II (c+v+m)>I(v+m/x}+II(v+m/x},把公式两端都减去II (v+m/x),得到II (a+m+m/x)>I(v+m/x)。

4.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杠杆。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资本集中。信用是指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和货币的借贷,特别是货币借贷对资本集中起了加速作用。起初,货币借贷把分散的货币资本吸引到个别或合伙资本家的手中,帮助个别资本实现资本积累。后来货币借贷发展成银行,成为促进资本集中社会机构。银行不仅能够通过信用贷款支持大资本,使其在竞争中加强吞并小资本的实力,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并促使分散的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较大的股份公司。

因此,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

二、论述题

5. 结合我国的经济实践,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答案】(1)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这里主要是指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动。

(2)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国外有许多学者认为,资源在不同的产业结构里生产效率不一样,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称之为“世界性进程”的现代经济增长特征,他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资源的配置、从而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会通过人们的收入和需求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罗斯托认为,解释现代的经济增长只能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钱纳里将开放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并将他用于发展中国家,揭示了一些标准化的产业结构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我国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达到了30%以上,但是农业部门是个生产效率低下的部门,所以过高的第一产业比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建国后的30年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年均不到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第二产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第三,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在内的生产资源由生产效率低下的第一产业向生产效率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流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6. 试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和基本方向。

【答案】(1)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移、体制和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

产业结构按照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顺序,可以划分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是各类工业和建筑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了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随着经济现代化的进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最后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在物质上保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方向

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人力发展第一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农业产量; 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具体而言:

①着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观念,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要树立大农业观念,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