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分类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将生物有机体分门别类,便于识别,而且要按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低等到高等排列成序,建立一个分类系统,最终归结到阐明其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由于染色体研究、细胞分裂和生殖细胞发生等细胞遗传学方面的机制与生物有机体的其他特征一样,也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它们也是各分类阶元尤其是各种间不同的历史演化的结果,所以细胞学上的差异,特别是染色体的差异可以为演化提供情报一个可信的论据。但是,以往的分类大都依据生物的形态特征,尤其常用外部形态特征。自从Hofmeister(1848)在紫外线鸭趾草的花粉母细胞上发现了染色体以后,随着细胞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生物染色体和染色体组型研究的极大兴趣,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明染色体的数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染色体的形态,着丝粒的位置和随体的在无等一般都是稳定的,尤其主(次)缢痕的有无着丝点的位置、随体的有无是鉴定染色体的重要指标。并证明了在物种间其染色体组型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所以,研究物种的染色体及组型特征对阐明生物有机体进化水平上的亲缘关系和物种分化的过程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Fleming(1882)通过大量研究工作,证明了染色体数目等特征在同一物种、同一属内的稳定性,以及应用于分类学研究的可能性。染色体分类学或称为核分类学的基础就是利用染色体数目、形态、大小等特征(染色体组型)以及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的行为状态等对生物进行分类和探讨生物有机体进化水平上的亲缘关系,为生物分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