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5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改革

【答案】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也即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2. 政治动机

【答案】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3. 弹勃

【答案】弹勃是指由法律或宪法设定的,当享有特别权利(或豁免权)的政府高级官员或法官等有特定的违法行为(如叛国,腐败或与其职业道德不相符的行为等)时,对其进行刑事追诉的一种程序。

4. 国家元首

【答案】国家元首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它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职权主要是:公布法律; 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 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 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 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等等。

5. 国家机构

【答案】国家机构,是指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与国家形式问题不同,如果说国家形式关涉的是整个国家机器的组织结构和权力配置,是从宏观上来描述和分析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关系,国家机构所关涉的则是国家机器的各个部件的构造和功能,是从微观上解剖和认识各个国家机关的组成、权力和职能,更注意各国家机关的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显然,国家机构与国家形式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对国家机构的研究不能离开对国家形式的把握和理解。与国家机构的概念相关的还有政府机构,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谓政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指的就是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所有国家机关在内的国家机构的整体,

狭义的政府则仅仅指国家行政机关。一般说来,当人们使用“政府机构”这个概念时,多是指狭义的政府即国家的行政机关,更为狭义的则只是用来指中央行政机关。

6. 政治稳定

【答案】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政权体系的稳定、国家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一般地,政治稳定表现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的稳定,政治权力配置有效,政治体制运作正常,社会有序,政局稳定,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较强,政府能妥善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冲突等。政治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一方面,政治体系适应社会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要求而呈现稳定状态,并向新的结构功能状态有序演进,同时,政治体系反过来有序地促进社会环境系统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政治体系的自身结构和功能合理配置、稳定运转,体系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协调发展、良胜运作。政治稳定不是“政治变革的对立面,,。只有能够适应重大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制度,即变革的制度才能促进政治稳定; 相反,僵化的制度虽然能够表面上维持一种暂时的稳定,但是却非常脆弱,并且易于崩溃。所以,政治稳定是“制度僵化”的对立面。

政治稳定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参预政治的各种利益集团对规则有一种共识;

二是在政体中没有大规模的政治暴力。长期的政治稳定不能靠高压来维持,政治稳定必须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政治稳定才是牢固的。

7.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即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对法律的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8. 政治表达

【答案】政治表达是指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公民通过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和行为。公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政治表达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①政治集会,是特定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

②政治请愿,是公民向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事项的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③政治言论,是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9. 社会公共权力

【答案】社会公共权力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就全社会共同体来看,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全

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只有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其他范围和层次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只是社会或政治力量而不构成政治权力。社会公共权力在原始社会是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公共权力,在国家产生后,它表现为国家权力。由于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利益常‘常冒充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因而剥削阶级政治权力常常以社会公共权力的虚幻形式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公共权力才在本质和形式意义上重新回归全社会的权力。社会公共权力所具有的特点:

①普遍性,它作用于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内普遍有效;

②至上性,它是社会范围中的最高权力,小允许同样范围和层次上其他同等权力的存在。

二、简答题

10.中间阶级兴起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根本性影响?

【答案】中间阶级的崛起,对于阶级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中间阶级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阶级,它与职业阶层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并不排斥下层人民通过教育和职业跻身中中间阶级的可能。这样一来,以中间阶级为主导的阶级社会,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本来意义的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封闭性特征,使之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2)中间阶级的存在,使阶级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力平衡格局。中间阶级处于国家与下层民众之间,充当了“平衡器”,它的存在能有效地保证民众免受国家的操控,同时避免国家被大众压力所左右。

社会学者发现,中间阶级是一种在精神上相对保守、在组织上趋于稳定的力量,一个中间阶级占主导的社会往往是政治上十分稳定的社会。在这样一种社会结构之中,利斋冲突很少能上升到政治层面,它们往往停留在税收、社会福利和司法等政策层面的争执,政治斗争的焦点也从合法性问题转移到就业、抚养权、性别等问题上,社会矛盾可以通过社会政策来调解。

11.简述政治参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案】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

(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它可以增强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取决于政治参与过程中公民意愿和政治制度的能力。 ①政府顺乎民心、反映民意,公民通过有序政治参与与国家保持一体感,且政治制度能够为这一切提供条件时,政治参与可以增强政治稳定。

②当政府违背民意,公民的政治挫折感日强,政府和公民间关系日趋紧张,公民要通过政治参与表达不信任感或表示不满情绪,政治制度又缺乏相应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政府缺乏制度化的疏导力而只具备非制度化的强制力,就有可能使公民与政府间关系趋于紧张,从而导致政治的不稳定。

③当政治参与以政治体系和制度无法容纳的形式进行,比如以无序的力一式进行时,政治参与也会破坏政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