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2
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16
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27
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41
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55
一、论述题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谈到: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说明你对上面这句的认识。
【答案】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①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②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正是国家看到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而做出的政策调整。
③经济建设需要环境和资源作支撑,离开了好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经济建设无从谈起。因此,考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非常明智之举。
(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体现了发展的观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不断耗尽,恶劣环境日益严峻,国家看到“粗放型经济发展”的不可取,走“集约式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之路。
③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可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长远的看问题。
(3)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分清主次矛盾,抓主要矛盾。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之所以放在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是因为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是影响经济转变方式的主要矛盾,对这一转变起着决定作用,按哲学的观点就是抓住了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
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抓住矛盾的主要矛盾,抓重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展更顺利。
2. 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
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通过改革可以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我国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定了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
(1)关于改革的对象。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2)关于改革的目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3)关于改革的原则。邓小平认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二是共同富裕。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4)关于改革方法。邓小平认为,
①改革要有秩序、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
②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其他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
③理论应当走在实践的前面。先有一个改革的蓝图,然后再着手进行改革。
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 分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动值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一一制造出米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 一旦把它们制造出米,‘自在之物’就变成了为我之物了”(引自中央编译局、教育部政司编:《马克思卞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270页)这段话的内容与意义。
【答案】恩格斯在评论康德的“自在之物”这一用语时有了以上这段的言论。我们知道,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即世界、灵魂和上帝,作为超验的存在物,正是本体论研究的对象。恩格斯认为在有机化学把那些化学物质制造出来后,超验的自在之物就转化为经验的为我之物,成为认识的对象。这段话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
(1)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
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正因为如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这说明,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4. 应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石出。
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小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3)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