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纵向研究

【答案】纵向研究是指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依据的研究方法。它与“横断法”相对。纵向追踪的时间可持续几个月、几年乃至几十年,具体做法是间隔一定时间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团体进行反复观察或测查。观察或测查间隔时间的长短根据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被试特点而定,一般随被试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大间隔时间。纵向研究的优点是符合个体行为发展的本义,由同一对象所得资料,便于解释发展过程中行为改变的因果关系,也能较系统地掌握同一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其缺点是费时费力,难以进行大量研究,且不易查明或控制影响被试的各种条件,当被试的生活条件变化时,不易有效地进行前后比较等。

2. Sequential design

【答案】Sequential design 中文翻译为“序列研究设计”。序列研究设计是一种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反复进行研究的设计。它是将纵向研究设计与横向研究设计交叠在一起构成的、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①发扬了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易于掌握,同时发扬了横断研究设计较大面积测定的优势,加强统计处理,克服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有时间限制等问题。②将心理发展既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又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段,又通过追踪的纵向研究,以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③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起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研究的时间。

3. Cohort effect

【答案】Cohorteffect 中文翻译为“同辈效应”。同辈效应是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它是横断设计应考虑的因素之一。通常在横断研究中反映出的年龄差异因未能考虑不同同辈之间文化或历史因素的影响,就可能混淆年龄和同辈效应。不同的同辈间与年龄有关的差异,部分是由他们在成长经历中的文化或历史的差异所导致,而不是由真正的发展变化引起的。

4. 成熟

【答案】成熟是指由个体内部的(如遗传密码)时间表而非经验引起的身体和行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的成熟。生理成熟包括个体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和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心理成熟指个体智力、语言、情绪及社会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二者并未同步。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机体在生理上处于准备状态,即成熟时能容易地习得某种行为,在未达到成熟时,学习无效或事倍功半。

二、简答题

5.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容。

【答案】建构主义学习观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相反,学生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3个重要特征:

(1)主动建构性。面对新概念、新信息、新现象或新问题,学习者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

(2)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情境性。概括化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这些知识可以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让学生脱离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进行学习,而所习得的概括化知识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具体情境中。

6. 什么是观察学习? 它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1)观察学习的定义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而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做出反应或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及其接受到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2)观察学习的过程

①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注意过程决定了学习者在大量的示范事件面前观察什么、知觉什么、选取什么。它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

②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保持过程使示范者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这些记忆代码在日后便能指导操作。高度发展的符号化能力,使人们可由观察学会大量的行为。

③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这一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成适当行为的过程。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班杜拉认为观察者只有不断地进行悉心的练习,在信息反馈的基

础上,对自身的行为操作状态与示范行为加以对

照,经过自我矫正和调整,才能形成熟练的运动机能,做出与示范行为同样正确的反应。 ④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这一过程决定了哪一种经由观察而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班杜拉认为当获得的行为没有实用价值或要冒遭受惩罚的危险时,学习与操作之间更易不相一致。只有出现了积极的诱因时,处于压制状态下的观察学习才快速地转化为行动,即操作是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出现的。

7. 你认为应该如何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

【答案】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三个方面。人生观的形成一稳固时期在成年早期。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①树立正确的的人生目标。对人生目标的看法是价值观的核心成分。

②选择正确的人生手段。人生手段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保证,对人生手段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个人所选择的人生道路。

③建立合理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也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价值观的动力特征。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道德观是一个多层式、多维度、多侧面的复杂心理组合体。它既包含个人对道德目标、道德认知、道德手段、道德效果的看法,也包含在更深层次上的一些道德心理成分,如道德动机、道德信念等,还涉及到个人道德价值的取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正确的道德目标、激发正确的道德动机、选择正确的道德手段。

②引导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取向,包括爱国主义的树立、集体主义的树立以及利他主义的树立。

(3)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①树立正确的人际观。人际观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对交往客体及其属性与满足交往主体需要的程度、重要性做出评价的观念系统,它包括对人际交往的动机、目标、手段等的基本态度和看法。

②树立正确的自我观。自我观是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观念系统。它主要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等多个方面组成。

③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审美价值的把握,包括人们从审美角度做出的判断、评价和态度,是人们分辨美丑时所持的基本观念。审美观的形成,受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审美实践等因素的制约。

④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所持基本态度的观念系统。对幸福的理解第一是事业成功,第二是健康和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