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经济学院810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凯恩斯定理和萨伊定律

【答案】凯恩斯定理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简言之就是需求创造供给。

萨伊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商品的生产数量完全由商品的供给面所决定。通过物价指数高低的调整,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必将等于商品的需求量,简言之就是供给创造需求。

2. LM 曲线及古典区域

【答案】(1)LM 曲线是表示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水平与利率水平关系的一条曲线。在此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 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经济学上把LM 曲线呈垂直状态的区域称为古典区域。LM 曲线的斜率受到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h 的影响。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时,h=0,LM 曲线的斜率k/h趋于无穷大,这时的LM 曲线是一段垂直线。这意味着,货币的投机需求等于0,人们手持的货币量都是交易需求量,货币需求L=L1=ky。也就是说货币需求量只与国民收入水平y 有关系。这符合“古典学派”的观点,因此称为古典区域。同时在这一区域,财政政策引起的IS 曲线变动只会引起利率变化而不会带来收入变化,因此财政政策无效。

3. 实际汇率

【答案】汇率有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分。名义汇率是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它是指1单位外币能够交换的本币数量,或1单位本币能够交换的外币数量。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是以同一货币衡量的本国与外国物价之比,它反映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果持有外币只是为了购买外国产品,本币与外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各自的购买力,即取决于物价水平的倒数,由此可得实际汇率的表达式为:

其中,e 表示实际汇率; P 和P t 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 E 为名义汇率(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

可见,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实际汇率应等于1。根据这一定义式,实际汇率低,本国产品

就相对便宜,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有利于增加本国净出口;反之,本国产品就相对昂贵。

二、简答题

4. 实现经济中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的机制是什么?

【答案】(1)实现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的是储蓄等于投资机制。在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只有家庭和企业两个行为主体。从要素主体获得的收入的使用角度看,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总收入y=c+s。从经济的总支出角度看,一个经济的支出由家庭的消费支出和企业的投资支出构成,因此总支出y=c+i。由于投资是由储蓄转化而来的,储蓄也全部转化为投资,否则就会用于消费。因此有i=s,从而经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2)在三部门经济中,经济行为主体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从收入使用角度看,在缴纳政府税收后,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总收入y=c+s+t。从支出角度看,家庭有消费支出,企业有投资支出,政府有政府购买支出,因此总支出y=c+i+g。政府储蓄部分为t-g ,投资是由储蓄转化而来的,政府储蓄加上私人储蓄会全部转化为投资,因此有t-g+s=i。这时有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3)在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包括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和国际部门储蓄,同样的道理,也与投资相等。因此有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5. 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者提出了哪些政策主张?

【答案】货币主义者提出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

(1)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弗里德曼认为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私人投资会随着政府开支的增加而减少,其后果往往是非生产性投资代替了生产性投资,过度的政府支出还会引发通货膨胀。

(2)反对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坚持经济政策具有滞后性,因此相机抉择的政策反而会引发或加剧经济的波动。

(3)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以货币供给量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控制指标。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制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是货币政策的最佳选择。这样的货币政策能够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

三、论述题

6. 2010年初中国各地纷纷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的可能影响。

【答案】2010年,随着经济回升和物价卜涨,继江苏省率先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后,浙江、广东等地陆续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在10%以上,一些省份甚至超过25%。

(1)背景介绍

按照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要调整一次。2008年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为了帮一些企业渡过难关,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直到2010年开始,各地才纷

2010年以来的高通胀,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另外,使民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收入生活压力加大,

此时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显得尤为必要。调整最低工资的目的主要是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而目前中国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所以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的可能影响

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可能带来的影响可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具体来说:

①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都有好处,值得肯定。对于个人来说,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提高最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对于企业来言,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一定程度上使得生产成本的上升,迫使企业向更有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或者进行产业转移; 对于国家来说,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低收入者、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困难,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②调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助于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影响不大。最近几年来,劳动力供需形势逐渐逆转,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供不应求转变的趋势已经形成,这导致最近几年劳动力工资出现了比较快速的增长。在这一趋势下,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事实上己高出了最低工资标准许多,因而政府再运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效果将变得极为有限。

③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由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提升了劳动力成本,在刺激劳动供给增加的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进而导致就业减少,失业增加。但是,考虑到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事实上已高出了最低工资标准许多,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市场影响不大。

④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使得企业出现招工困难,经营压力增大。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后,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小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加上本行业本身竞争激烈,部分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直接退出市场。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形势越来越不景气的不利背景下,出台调高最低工资标准无疑恶化了企业的经营环境,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性。

⑤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可能加剧我国当时的通胀压力,虽然不很明显。相对来说,工资的上涨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为转移生产成本的上升,企业会将一部分上涨的成本转移到价格上,加剧了我国的通胀压力。

四、计算题

7. 假定某人每月消费支出的收入是1600美元,储蓄存款账户中每月利率是0.5%,交易成本是1美元,试问他最好交易几次,他持有的平均现金金额是多少? 如果这个人收入增加到1800美元,这个人货币需求会变化多少?

【答案】(1)假定该人交易两次,即一次在月初把一半收入变成储蓄存款; 另一次在月中取出,则他平均持有的货币是收入的1/4,则1600/4=400。若交换。次,则平均持有的收入为1600/2n。若月利率是0.5%,则丧失的利息或者说机会成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