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的结合的特征。

【答案】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的结合,呈现出以下一些特:

(1)网络电台、电视台逐渐增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其是带宽及流媒体技术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机构将自己的节目上网传播,还出现了只在网上播出的在线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广播电视可以突破传播传输技术的限制,只要有一台可以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收听、收看世界各地的广播。随着网卜广播电视的普及,对网播受众的调查也成为常规。

(2)网络经济初具规模

在我国,互联网正在造就一个庞大的产业并推动着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营销手段,电子交易是一个飞跃性转变。而网络经济的效益产生往往是在巨额投入之后,而且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3)媒介融合趋势加快

因特网已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热点,其中网络媒体的发展,又给传统的媒介生态带来许多新兴的变化。

(4)传统监管方式需要创新

我国新闻传媒传统运作手段:不予报道、推迟报道、省略报道、内外有别报道、综合式一次性报道、多种媒体形成合力报道等,在互联网传播中比较难以实现上述运作。互联网的离散性、个人化的全新特点,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要有全新的传播理论来支持。

2.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进行简要介绍。

【答案】(1)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发展历程

中国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栏目化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①1958-1978年:从“电视新闻”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

②1978-1987年:从《新闻联播》的创办到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开办。这一阶段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兴盛与发展的时期。

③1987-1992年: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和福建电视台《新闻半小时》栏目的创办。这一时期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逐渐走向成熟,开始进入广播电视新闻杂志型的发展兴盛期。

④1993年至今:大型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与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创办。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向高层次、高品位、全方位、大型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2)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特点

①社会化趋势。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反映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与困难、现实探究与理想追求,覆盖面广而内涵深、真实感强,对受众有较强的针对性、启发性。

②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地位专门化确立。

③由记者直接主持栏日代替了播音员客串主持的传统模式。记者型主持人的出现是符合现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④一改过去单纯注重新闻报道内容而忽视栏日自身视觉、听觉形象设计的局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电子特技手段来实现栏目编导的设计意图,以强化栏目对受众的吸引力。

(3)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的原因

①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是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信息需求不断增加的体现。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促使广播电视新闻从内容到形式、结构发生变化,以适应受众多层次、全方位的需要。广播电视新闻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层次、节目内容、性质和功能等因素来划分若干的固定栏目,形成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群体。

②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管理的专业化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规范化、栏「化。先进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手段,使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变得更加生动、简便、快捷,由此带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推动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的形成。

C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的传播优势

①从广播电视媒介的地位看,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利于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上保持竞争优势和地位。

②从广播电视功能上说,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能有效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各种文化功能。 ③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和爱好的受众的需要。

④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助于广播电视新闻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简述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答案】(1)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是人类传播史卜的第一次革命

语言的形成大大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与简单的手势、简单音节等传播符号相比,语言更适合表达更为丰富、精确、复杂的内容,人类的语言形成与使用因此被认为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文字的创制与运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文字传播极大地克服了日语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有了文明史、历史记载,使人类社会扩大统一,迅速发展进步,人类的经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沿用。相较于语言,文字便于长久保留,同时用文字进行传递的信息比用口头语言传递的发放更为精确、传递范围也更广。

(3)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印刷术的投入使用,使原来誊抄复制、少量流通的文字媒介得以实现大量印刷、大规模传播,而印刷成本也大为降低,使得更多普通大众能接触到文字作品,印数媒体称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

介。

(4)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利用电磁理论,将无线电信号以光速覆盖全球,极大地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信号覆盖的范围,无线电在通讯传播方面的应用包括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等。

(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也是一次仍在进行着的革命

①传媒技术的革新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信息处理手段数字化; 传送方式高速化; 覆盖范围全球化; 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②数字化世界所有的传媒技术和传播内容(话音、图像视频和数据等)都将被数字化,这使得多媒体通信和综合业务网络(工ntegratedServiceDigitalNetwork , ISDN )相互渗透和融合,“三网合一”将是大势所趋,将进一步推动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的发展。

4. 简述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答案】(1)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

①1940年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出任主任,负责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 ②1940年12月30日,设在窑洞里的“播音室”开始试验播出,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的创建纪念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合一一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XNCR )}

③到1943年春,由于主要零部件失效,新华广播被迫彻底停止,这次中断持续了2年时间,一直到1945年9月5日,经过多方努力才正式恢复播音。

④1947年3月14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再次停播; 1947年3月21日,延安新华电台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呼号仍为XNCR )o

⑤1941年12月3日,延安窑洞里还传出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一一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日语广播的第一次播音,这次广播被认为是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诞生。

(2)建国初期的我国广播事业①1949年北平解放,3月25日随中共中央迁入北平市,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之取消了XNCR 呼号,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②1949年6月5日,党中央决定语言广播部与新华社总社分开,成立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一一以管理和领导全国的人民广播事业,至此,我国的广播电台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

③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也顺理成章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④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暨阅兵式于天安门广场正式举行,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卜进行的实况广播。

⑤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升格为管理局,隶属十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

⑥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仍为我国广播宣传的中心; 随后,各地的新华广播电台也先后改为“某地人民广播电台”。

(3)改革开放之前的广播事业

①1950年4月,政务院新闻总署发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这是人民广播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