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之计算机网络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综合题

1. 试解释无线局域网中的名词:BSS , ESS , AP , BSA ,DCF , PCF 和NAV 。

【答案】(l )BSS :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802.11标准规定无线局域网的最小构件是基本服务集。一个基本服务集BSS 包括一个基站和若干个移动站,所有的站在本BSS 以内都可以直接通信,但在和本BSS 以外的站通信时都必须通过本BSS 的基站;

(2)ESS :扩展的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 )。一个基本服务集通过接入点AP 连接到一个主干分配系统DS ,然后再接入到另一个基本服务集,就构成了一个扩展服务集;

AP :接入点(3)(Access Point)。基本服务集里面的基站称作AP , 用于无线网络的无线HUB ,

是无线网络的核心。它是移动计算机用户进入有线以太网骨干的接入点;

(4)BSA :基本服务区(Basic Service Area)。一个基本服务集BSS 所覆盖的地理范围; (5)DCF :分布协调功能(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802.11标准设计的MAC 层包含两个子层,下面的一个子层就是DCF 。DCF 在每一个结点使用CSMA 机制的分布式接入算法,让各个站通过争用信道来获取发送权。因此,DCF 向上提供争用服务;

(6)PCF :点协调功能(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PCF 是MAC 层的另一个子层,它使用集中控制的接入算法(一般在接入点AP 实现集中控制),用类似于探询的方法将发送数据权轮流交给各个站,从而避免了碰撞的产生。

(7)NA V :网络分配向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 V 指出了必须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完成数据帧的这次传输,才能使信道转入到空闲状态。

2. —个3200位长的TCP 报文传到IP 层,加上160bit 的首部后成为数据报。下面的互联网由两个局域网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但第二个局域网所能传送的最长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只有1200bit , 因此数据报在路由器必须进行分片,试问第二个局域网向其上层要传送多少比特的数据(这里的“数据”指的是局域网看见的数据)?

【答案】IP 数据报的长为:

第二个局域网分片应分为

三片的首部共为:

则总共要传送的数据共

3. 区别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答案】(1)电路交换:由于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

物理通路,这是由通信双方之间的交换设备和链路逐段连接而成的,因而有以下优缺点。

电路交换优点:

①由于通信线路为通信双方用户专用,数据直达,所以传输数据的时延非常小;

②通信双方之间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双方可以随时通信,实时性强;

③双方通信时按发送顺序传送数据,不存在失序问题;

④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适用于传输数字信号;

⑤电路交换的交换设备(交换机等)及控制均较为简单。

电路交换缺点:

①电路交换的平均连接建立时间对计算机通信来说相对较长;

②电路交换连接建立后,物理通路被通信双方独占。即使通信线路空闲,也不能供其他用户使用,因而信道利用低;

③电路交换时,数据直达,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速率的终端很难相互之间进行通信,也难以在通信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是以报文为数据交换的单位,报文携带有目标地址、源地址等信息,在交换结点中采用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因而有以下优缺点。

报文交换优点:

①报文交换不需要为通信双方预先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不存在连接建立时延,用户可随时发送报文;②由于采用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使之具有下列优点:

在报文交换中便于设置代码检验和数据重发设施。加之交换结点还具有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做到某条传输路径发生故障时,重新选择另一条路径传输数据,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在存储转发中容易实现代码转换和速率匹配,甚至收发双方可以不同时处于可用状态。这样就便于在类型、规格和速度不同的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提供多目标服务,即一个报文可以同时发送到多个目的

地址。这在电路交换中是很难实现的;允许建立数据传输的优先级,使优先级高的报文优先转换;

③通信双方不是固定占有一条通信线路的,而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部分占有这条物理通路,因而大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报文交换缺点:

①由于数据进入交换结点后要经历存储、转发这一过程,从而引起转发时延(包括接收报文、检验正确性、排队、发送时间等),而且网络的通信量愈大,造成的时延就愈大。因此报文交换的实时性差,不适合传送实时或交互式业务的数据;

②报文交换只适用于数字信号;

③由于报文长度没有限制,而每个中间结点都要完整地接收传送来的整个报文,当输出线路不空闲时,还可能要存储几个完整报文等待转发,要求网络中每个结点有较大的缓冲区。为了降低成本,减少结点的缓冲存储器的容量,有时要把等待转发的报文存在磁盘上,这进一步增加了传送时延。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仍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但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

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携带源、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逐个地发送出去,因此分组交换除了具有报文交换的优点外,与报文交换相比有以下优缺点。

分组交换优点:

①加速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因为分组是逐个传输的,可以使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这种流水线式传输方式减少了报文的传输时间。此外,传输一个分组所需的缓冲区比传输一份报文所需的缓冲区小得多,这样因缓冲区不足而等待发送的机率及等待的时间也必然少得多;

②简化了存储管理。因为分组的长度固定,相应的缓冲区的大小也固定。在交换结点中存储器的管理通常被简化为对缓冲区的管理,相对比较容易;

③减少了出错机率和重发数据量。因为分组较短,其出错机率必然减少,每次重发的数据量也就大大减少,这样不仅提高了可靠性,也减少了传输时延;

④由于分组短小,更适用于采用优先级策略,便于及时传送一些紧急数据,因此对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分组交换显然更为合适。

分组交换缺点:

①尽管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少,但仍存在存储转发时延,而且其结点交换机必须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

②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一样,每个分组都要加上源、目的地址和分组编号等信息,使传送的信息量大约増大5%〜10%, —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效率,増加了处理的时间,使控制复杂,时延增加。

③当分组交换采用数据报服务时,可能出现失序、丢失或重复分组,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要对分组按编号进行排序等工作,增加了麻烦。若采用虚电路服务,虽无失序问题,但有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总之,若要传送的数据量很大,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时间,则采用电路交换较为合适;当端到端的通路由很多段的链路组成时,采用分组交换传送数据较为合适。从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上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其中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尤其适合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

4. 简述TCP 协议如何通过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

【答案】三次握手建立TCP 连接的过程如图:

(1)B 的TCP 服务器进程先创建传输控制块TCB ,准备接收客户进程的连接请求。然后服务器就处于LISTEN (监听)状态,等待客户的连接请求,如有,即作出回应;

(2)A 的TCP 客户进程首先创建传输控制模块TCB ,然后向B 发出连接请求报文段,这时首部中的同步位SYN=1,同时选择一个初始号SEQ=X。这时,TCP 客户进程进入SYN-SENT (同步已发送)状态;

(3)B 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如同意建立连接,则向A 发送确认。在确认报文段中应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