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互动

【答案】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 社会控制的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①社会控制度的只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②三者关系: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祸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山社会预先规定的,刚度则是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

③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④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3. 内群体

【答案】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 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休的感情。

4. 社会制度(社会设置)

【答案】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

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社会制度的构成包括:①社会价值观; ②社会规范体系:③权威与地位结构; ④社会机构与设施。

5. 精英循环(帕累托)

【答案】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小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6. 社会分化

【答案】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兔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7. 社会进化论

【答案】社会进化论是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延续,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

8. 人口老龄化

【答案】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9. 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

【答案】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10.生活的医学化

【答案】生活医学化的内容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一面:①医学淦释范围持续扩一展:医学从健康与基本能够角度淦释人类某些行为与心理状态,进而以医学的标准来衡量个人身心状态; ②大众

自我决定权日益受到破坏:医学逐渐介入各种社会生活领域,致使一般民众也丧失自我决定的权利; ③大众决定权直接让渡给医学技术专家:医学语言与大众语言的隔阂,一般民众并无能力讨论医学问题,只能将决定交给医学专家; ④医学取向逐渐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为了维持社会规范或减轻违反社会规范的困扰,医学化逐渐脱颖而出,并成为监控或遏制问题恶化的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

二、简答题

11.比较西方社会学家有关城市问题成因的儿种理论。

【答案】(1)城市决定论

这一学派以齐美尔及沃思为代表。该学派以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生态学上的特性作为解释城市问题起源的基本依据。它认为人口的高度集中及高人口异质性等城市特性,会造成一种社会解组现象,社会控制力因此减弱,个人对社会的疏离感增加,由此而引致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2)人口构成论

认为城市问题与组成城市的某些人日群体自身所具有的性质有关。在分析城市、郊区或乡村在社会问题上的差别时,重点应放在居住于这些不同社区居民的性质上。甘斯进一步讨论为何像贫穷问题、犯罪问题、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等这些问题在乡村、郊区社区中比较少见。他认为其原因乃是移居郊区的居民大体上有一种共同特点,即“家庭中心主义”。

(3)亚文化论

一群人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相处,乃渐渐形成一种相互了解与接受的规范、价值观念、态度与生活方式,即“亚文化”。心理上、互动上的帮助、同情与支持是该亚文化群体得以长期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若缺乏“亚文化”以及人际互动上的相互帮助与支持,则该群体往往无法在社会上继续生存,社会问题也就不可能发生。

(4)比较与评价

以上三种学说对于我们理解现实的城市问题不无启发与借鉴价值。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①三种学说都有偏颇之处。城市决定论把人仅仅看做是城市环境或城市特性的被动物,实际上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人也能适应与改造环境。生活于同一城市的人,其人格、心理与生活方式就很不相同。人口构成论与亚文化论把某些群体作为城市问题的根源,也值得商榷。固然某些城市问题如酗酒、卖淫、人格分裂、精神病、同性恋、自杀、犯罪等在这些群体中发生的可能性大,但在其他群体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②三种学说只是对某些城市问题特别是对异常或反社会行为问题的成因做了说明,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城市问题。

12.什么是群体规范?

【答案】群体规范是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