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含自然辩证法)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认识事物的肯定与否定?

【答案】(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力一面; 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a. 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相互排斥的过程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b. 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世界上既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仟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肯定中总是渗透、包含着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而否定中又总是渗透、包含着肯定,在这个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不包含否定的因素,事物就会停滞不前; 反过来看,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2. 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实践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其中,实践的卞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实践的客体是制约性因素,实践的工具、手段则是把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使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中介。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出现了目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超越现实的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项运动实现的。

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主体的对象化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人类一切实际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对象化的结果。 在主体对象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非对象化的运动。所谓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者说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这种运动形式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生动表现,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3.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十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无论是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是思想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关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和资产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和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要随着改变。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也决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此前提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天职”就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三个方面:

①服务的方向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向,可以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另一方面,要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既同有害于自己的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作斗争,又同威胁自己生存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过程,就是在“保护自己”和“排除异己”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②服务的方式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动。没有这种强制的和非强制的控制作用,整个社会生活就会陷于混乱。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动员作用、组织

作用和保证作用等。上层建筑通过这些方式组织社会生活,使整个社会“机器”能够正常地运转起来。

③服务的效果

从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发展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与自己的经济基础在同一方向上活动,能够满足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就起促进的作用; 反之,如果上层建筑不能满足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那么,它的活动就会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发生尖锐的矛盾,对经济基础起某种破坏作用。

4. 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或个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a.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b. 矛盾地位和矛盾方面的特殊性。

c.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间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的特殊性作为个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就人类的认识程序来说,是由个别到一般、共性,然后又用这一般、共性的东西,去研究新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科学认识便是这种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辨析题

5.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自身所固有的规定性。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存在的本身,失去了质的规定性,某物就不存在; 而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在同质范围内,一个事物的数量可大可小,并不影响某物的存在。

所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三、分析题

6. 材料1

詹姆士提出:“你可以说‘它(指认识,摘者注)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也可以说‘它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