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43艺术学原理之西方美学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

【答案】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2. 实体

【答案】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认为变化着的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基础,就是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体就是永远运动着和发展着的物质,它是有可区别性且独立存在的某种事物,但它不需要物质上的存在。实体还可以被视为包含子集的集合。在哲学里,这种集合被称为客体。

3. 实践美学

【答案】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派,李泽厚为其学派的代表。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实践美学的理论含义有四个方面:

①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亦即人类能动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实践;

②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

③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

④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

4. 形式教育

【答案】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美指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 美的形式是审美对象的外部表现形态和内部结构方式。形式美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美的形式则与美的内容意蕴紧密相连,难以分割。

5. 直觉即表现

【答案】“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

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子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6.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此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7. 美学

【答案】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 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 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8. 艺术美

【答案】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二、简答题

9. 简述美育的特点。

【答案】(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

(3)使人小得小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

(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10.简述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艺术美特点的观点。

【答案】(1)基本观点他们从美学的基本问题,即艺术与现实关系出发,提出了自己对艺术美的见解。

(2)影响和意义批判地吸取他们观点中的合理因素,这对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艺术美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3)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艺术美的看法

①内容:他从“美是生活”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生动丰富性,毫无保留地肯定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②具体观点

a.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

第一,他批驳了唯心主义美学所提出的这种观点,即人不能在现实中寻找出真正的美来,于是“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美的观念,要由艺术作品来实现”。

第二,他认为现实生活本身完全能够满足人的美的渴望。

b. 在艺术中创造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他认为想象中的美不如生活中的美,而完成的作品中表现的美,又不如想象中的美。

c. 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例如他认为雕塑、绘画与生活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雕塑、绘画都是死的、不动的等等。

(4)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

①他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a. 他不仅否认现实美,也否认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

b. 他认为生活现实本身就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c. 他提出真正的美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也就是艺术美。

d. 这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在美学中的反映。

②他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③他反对艺术机械模仿自然:艺术必须抓住事物的普遍性,并加以理想化,只有把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本质概括出来,去掉一切偶然东西,才会使作品更好地表现出“基本意蕴”

(5)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黑格尔关于艺术美的看法的评价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了现实美,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艺术美只是现实美的粗糙、苍白的反映。

②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美,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③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从根本上说,他是完全否认社会生活的。由此看来,在艺术的审美特性问题上二者都有片面性。

11.如何理解荒诞感。

【答案】(1)荒诞感就是在这个世界中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生存的恐惧。

(2)荒诞感的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人与世界的疏离,一个是由此造成的心理苦闷。

(3)荒诞感的实质就是,人面临虚无深渊时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和失望。是一种复杂的审美体验类型,可概括为含有痛感色彩的焦虑。荒诞感更多的似乎是一种理智感而不是一种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