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缘政治学
,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答案】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源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
2. 民间文化
【答案】民间文化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它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它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它具有自发性、传承性、通俗化和程式化、实用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3. 政治地理结构
【答案】任一政治地理单元都有一定的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单元是由某一空间范围内的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而成的,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4. 城市系统
【答案】城市系统指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成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系统,在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流、能量流、人员流、信息流的交换。城市系统内,大小城市之间还有等级从属及职能联系的关系,它们是人、中、小有规律的排列与组合。
5. 普雷德行为矩阵
【答案】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是进行区位决策行为系统研究的一种矩阵模型,普雷德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6. 政治整合
【答案】政治整合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过程。或者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7. 白吕纳
【答案】法国人文地理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维达尔一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思想,认为人文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在地表所做的事业,并把这些事业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事实:主张人地关系的可能论,认为人对人地关系的形成具有选择的可能和自由。著有《人地学原理》、《历史地理学》、《法国人文地理学》等。
8. 客家方言
【答案】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己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
,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移民杂居。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
之称。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二、简答题
9. 当代世界面临哪些共同的问题?
【答案】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过快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沉重负担。目前全球人口已突破70亿,其中94%的增长出现于发展中的国家。人口的激增必然导致人类向“地球母亲”索取更多要求和南北差距扩大。
(2)资源短缺
资源短缺是全人类将要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我国石油、天然气、钢、铁、锰、铬、贵金属及磷、钾盐等重要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 人均耕地不及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半数以上城市缺水。我国是存在资源短缺危机的最大发展中国家。
(3)环境退化
环境退化已成为当代全人类面临的紧迫危机。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得人们能以空前的规模改变着地球的面貌。随着今后工业化、城市化趋势的加强,问题将更为突出。
(4)发展失衡
当代世界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的不平衡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平衡表现却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过多地消耗了世界资源,却未对由此产生的环境后果承担应有的责任; 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人口增长、贫困和环境退化的多重压力。泡沫经济、金融危机。民族纠纷困扰着经济的发展。
10.简述并评价文化决定论。
【答案】(1)文化决定论文化决定论是一种认为个体完全由他所属文化来决定的观点。文化
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它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所组成,包括价值、信仰、行为规范、政治组织、经济活动等。由于这些习惯模式是通过学习而非生物习惯模式的过程就是个体受限其所属文化的过程。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因为人是通过文化在其作用,因此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2)文化决定论的局限
①文化决定论一味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描述不同文化塑造出各自独特的人格特征。在逻辑上,己经把人格假定为文化的产物,人格是被动地由文化塑造出来的。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是因与果的决定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单向关系。
②文化决定论把文化与人格割裂开了和抽象化了,把二者仅仅外在的对应起来,缺乏对二者的具体内容的分析,也没有对二者之间的具体过程的解释。
11.简述农业起源论。
【答案】通过考古和民族学方法间接推断古人类活动的情况,目前学者们可以推断出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二千年前左右。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具体有:
(1)国内的理论
目前国内关于农业起源最新最权威的说法见1990年5月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农业出版社)。该观点认为,原始农业产生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冰河的消融,气候由冷变暖,为农作物的栽培提供了环境条件。人口迅速增长,食物缺乏,也促使人类去开发新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对石器工具、弓箭和火的使用及对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简单方法的掌握,使原始农业应运而生。该说法提到了农业起源的时间、起因和当时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农业的演变机制。
(2)发现论
该观点认为,与原始社会采集狩猎获取食物相比,农业是更有效率、更有优势的获取食物方式,由于原始人智力发展水平所限,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初期并未发现农业的这种优势。只要有人一旦发明或发现这种生产方法,农业的优越性马上就会体现出来,并会被其他群体所采纳而迅速传播开来。
(3)人口压力说
20世纪60年代,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以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说为代表。他们认为,在冰后期,人类生存环境扩大,人口的增长使采集和狩猎的强度增加,出现食物短缺,人类把目光转向其他食物来源,增加新食物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植物种子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因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4)“最佳觅食模式”
目前,“最佳觅食模式”作为主流理论,被用来解释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的利用经济向农业的生产经济过渡的原因。最佳觅食模式是动物学研究的一种理论,主要被用来分析动物觅食的习性和活动的规律。花费最少力气或时间而能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食物。人类也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往往需要寻找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生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