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826现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分析题
1. 分析下面两组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1)不、没
(2)能、会
【答案】(1)不、没
①语法上的区别
“不”是副词,“没”兼属副词和动词。当“没”跟动词组合时是副词,具体表现是:
a. “不”没有时态的限制,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将来:我以前不会,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没”不能用于将来时。我以前没说过,现在没说过。
b. “不”可以和任何助动词组合。不喜欢、不想要、不应该、不可能。“没”和部分助动词组合:没可能、没能、没敢。
c. “不”可以修饰形容词和动词。不喜欢、不漂亮。“没”原则上只修饰动词。没想到。 ②意义上的区别
不表示主观意愿,例如,他不想去英国,他想去法国。没则表示客观情状,例如,他没去英国,他去了法国。
(2)能、会
①语法上的区别
“能”和“会”都属于能愿动词,表示有某种技能时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如“会开车”“能开车”。区别在于“会”还是动词,可以直接用在名词前面,比如“会韩语”。用在动宾词组前面,“会”还可以作动词的补语,比如“我学会了跳舞”。“能”没有这种用法。
②意义上的区别
a. ,“能”强调的是“能力”表示可以按质按量地完成某个任务,具有这个资质或素质; 而“会”用于抽象概念,它强调的是领悟或掌握了某种能力,因此,在表示“我会了”这个意思的时候,其实表达的是“我明白了,我领会到某个本质了,我的思考力跟问题的本质碰在了一起”。但领会了并不代表就能把事情做好,能力的问题往往跟“实践”有莫大的关系。
b. “能”的概念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后,再次回到了感性,是有既往事实作为基础参照的; 而“会”的概念还停留在理性阶段,只是“认识能力”和“(自认为的)真相”碰到了一起,并没有返回到感性实践中去,没有被实践所验证。
2. 用跟随式笔顺描述法写出“脊”、“鬯”“爽”三字的笔顺,并指出它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可能的部首。
【答案】(1)笔顺略。
(2)部首
脊:笔顺:点、提、撇、点、撇、捺、竖、横折、横、横; 部首:月。
鬯:笔顺:撇、捺、点、点、点、点、竖折、竖、撇、竖弯钩; 部首:鬯。
爽:笔顺: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部首:大。
3. 分析下列复合词的构词方式
(1)地震
(2)雪白
(3)放大
(4)骨肉
(5)动员
【答案】(1)“地震”是主谓型复合词,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
(2)“雪白”是偏正型复合词,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
(3)“放大”是补允型复合词,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
(4)“骨肉”是联合型复合词,两个意义相近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
(5)“动员”是动宾型复合词,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
4. 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常出现这样一类错误:“我今天见面了我的朋友、我应该鞠躬老师”,清分析此类错误的原因。
【答案】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常出现题干中这一类错误的原因:
(1)从概念上说,“见面”、“鞠躬”这类词是离合词,即从概念上讲,似乎应该看成词,表达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
(2)从用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合”,但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的“离”)。
题中的“见面”、“鞠躬”紧挨着出现时,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再跟宾语,所以原句可以改为“我今天和我的朋友见面了”、“我应该向老师鞠躬”; 或者拆开来用时,中间可以加入其他成分,所以原句也可以改为“我今天和我的朋友见了一面”、“我应该向老师鞠一躬”。
5. 辨析下列两组同义词:
(1)安静、宁静 (2)反应、反映
【答案】(1)①相同点
a. “安静”和“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b. 二者都是形容词,都可以作定语,都可以修饰名词,构成偏正结构; 还可以作谓语。
②不同点
a. 理性意义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例如“大家安静一下”。“宁静”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和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例如“公园里十分宁静”。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安静”的使用范围比“宁静”大一些。
b. 色彩意义
安静是一个中性描述答的词,既可以用于褒义语境,如,“这安静的环境让人舒服”,又可以用在贬义语境中,如,“他安静的吓人的脸,让我不寒而栗; 而宁静则多用在褒义的语境中,形容静态美的状态。如,“这宁静的湖面让人一下子就柔软下来。”。
(2)①相同点
a. “反应”同“反映”是都有表示对某一刺激的回应的意义。
b. 二者都可作动词,都能作谓语中心语。
②不同点
a. 理性意义
二者在意义上是有严格区别的。
“反应”指的是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物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比如,“他还没反应过来。”
“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从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映”常构成“反映情况”、“反映问题”、“群众的反映”等。“反应”的范围没有“反映”大,“反应”多用在有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和化学反应方面,而“反映”除去“反应”所用的范围外,都可应用。
b. 语法意义
“反应”可以作名词,可以被形容词、代词等修饰,作中心语。如,“你能给点反应吗? ”但是。“反映”则只能作动词。
二、简答题
6. 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辞格加强表达效果? 举例说明。
【答案】(1)借助比喻来夸张。例如:
①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②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流。
(2)借助比拟来夸张。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