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长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65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答案】(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 请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培训某种操作技能。
【答案】操作技能是通过操作定向、模仿、整合与熟练这四个阶段的学习而形成的,有效的教学培训措施可以加速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并促进其保持和迁移。具体培训过程以游泳技能的培训为例。
(1)准确得示范与讲解
在教游泳技能之前,首先训练者给学习者讲解动作要领,提高学生对动作的认识水平,讲解时,要注意言语的简介、概括与形象化。讲解完的同时可以做示范,这样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正确的、稳定的定向映像的形成。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必要的。同时,练习的方式也直接影响操作技能的学习。因为游泳是一种连贯性的动作,操作任务比较复杂,适合采用集中练习和整体练习。因为操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心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身体的过程,当身体与心理同时参与学习时,学习效果更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反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反馈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培训者给予学习者的反馈内容要精确,反馈的频率要适当,而反馈的方式要视具体情形。游泳教练在教学生游泳时,首先应该学习者进行充分练习之后,再给予详细的外部反馈信息。而且不要每次都给予反馈,最好几次练习之后再给予某种结核性的、简要的反馈信息。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
等。学习者可以应用多种动觉训练方法,如游泳时,借助救生圈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形成动觉。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感知觉的训练进行,因为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一项活动,可以结合训练平衡感和水感来进行训练。
3. 信息加工观点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
【答案】随着信息理论、计算机模拟等研究的进展,人们试图将人类学习的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依据信息加工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动作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与输出。其中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是信息加工观点的代表。
①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A ),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B )。
②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C ),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D )。
③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E )。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者激活、提取有关信息,通过外显的反应作用十环境。
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显的反应。
4. 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答案】(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①条件作用的获得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二者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 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②条件作用的消退
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但这种消退现象只是暂时的,休息一段时问以后,当条件刺激再次单独出现时,条件反应仍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但是,随着进一步的消退训练,这种自发恢复了的条件反应义会迅速变弱。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己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困难。
(2)刺激泛化与分化
①刺激泛化
a. 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b.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新刺激与原条件刺激越相似,其诱发的条件反应就越强。
②刺激分化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③二者的关系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人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J 清境,而分化则能使人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3)恐惧性条件作用
①恐惧性条件作用的含义
恐惧性条件作用是指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
②恐惧性条件作用的实验
a. 在对恐惧性条件作用的研究中,伴随着恐惧刺激的出现,有机体不仅会对条件刺激做出特定的恐惧反应,而且会形成一种泛化的、一般性的恐惧反应。
b.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与其学生雷纳于1920年最早以人类为被试进行犷条件性恐惧的研究—艾伯特的婴儿为被试的恐惧型条件作用的实验。
(4)高级条件作用
①高级条件作用的含义
高级条件作用是指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巴甫洛夫首先将灯光(CS1)与食物(US )反复匹配,形成对灯光的唾液分泌反应(CR )。然后,将铃声(CS2)与灯光(CS1)反复匹配而无食物(US )呈现。最后,单独呈现铃声(CS2),结果发现实验动物也产生了唾液分泌反应(CR )。
②对高级条件作用的评价
a. 经典条件作用能有效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
b. 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5. 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答案】(1)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个体或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教育可能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过分强调知识授受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又如反复的机械练习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教育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政策,抑制了这些国家投资发展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又如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在再生产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平等。